《圣经》和《论语》都是向世人说教的经典著作,《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著作,通篇是从宗教的角度向世人说教,《论语》是一部世俗的经典著作,通篇是从世俗的角度向世人说教。不过在西方社会,今天也有学者把儒家思想当成是一种宗教,比如法国的拉露斯(LAROUSSE)百科全书就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放在宗教栏目内介绍。在国内,传统上也把儒教与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甚至在一些庙宇里面出现了三教合一的供奉。
翻遍整本《圣经》,我们几乎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强调要学习的论述,而《论语》则充满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将《论语》看成是一本劝学书。比如从《论语》首篇的“学而时习之”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等,直到孔子对好学者的褒奖等,都可以看出,《论语》是把学习当成是人生第一大要义,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要想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学习。
孔子在《论语》中大力提倡和赞美的是人要学习、要知书识礼、要明辨是非、要分辨善恶,并且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怎样学习、怎样明辨是非善恶的方法和原则。他对弟子最高的夸奖之一是“好学”,在《雍也第六》(3)中有一段孔子赞美颜回好学的对话,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这里不但赞美了颜回的好学,而且赞美了颜回的另外两种美好品质,那就是不迁怒于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人类由于本身各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难免有意或无意犯错误。孔子觉得,由于无知而无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重要的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主张人要善于反省,要见贤思齐,要从善如流。一部《论语》到处洋溢着怎样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情操和修养的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
信奉《论语》的儒家思想者还认为,人只要通过学习和修炼、能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君子的道理、并且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完美的君子仁人。《论语》『⒎30』中写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爱离我远吗?如果我想拥有仁爱,仁爱就会来。
信奉《圣经》的基督教则认为,由于亚当和夏娃当年违背上帝的禁令偷吃了苹果,今天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要为此负责,背负起亚当和夏娃当年偷吃苹果的罪责。这种罪责是不能通过学习和修养消除的,唯有信奉上帝是唯一的神、成为基督徒才可以获得上帝的赦免。这就是基督教根据《圣经》中的这个神话故事演绎出来的关于“原罪”的宗教理论。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要他们接受基督教的这种源于神话故事的原罪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试图让今天的人们去为原始宗教神话中的人犯下的错误而背上罪责、还要为此而赎罪,则更加困难。与此相比较,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劝学、为善、求仁的观点,显然更加容易得到今人的认同。
除了难以说服今人接受基督教根据《圣经》中的神化故事演绎出来的原罪宗教理论,还在于这个神话故事存在着严重的拒绝人类接受和追求智慧的消极暗示:故事中的上帝之所以要禁止亚当和夏娃吃智慧果,是担心亚当和夏娃吃了之后会获得智慧、懂得廉耻。如果上帝的这种担心和禁止是正当的,那不是等于在暗示我们:人类不应该追求智慧、不应该懂得廉耻吗?假如人不追求智慧、不懂得廉耻与动物何异?
假如你已经为人父母,你愿意你的子女从小不追求智慧,不懂廉耻,每天只让他求神拜佛吗?告诉他只要信神就能成为看见真理的人,就能成为有福的人吗?你愿意你的孩子除了迷信和崇拜神之外对什么都很无知吗?
这样的消极暗示显然是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圣经》中这样的拒绝人类追求智慧、拒绝人类知廉识耻的消极暗示,与《论语》中积极倡导人们要善于学习、要知廉识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未完待续)
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