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有些炎热,近几年来更是如此。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季里,看到大学生校园里年轻大学生们快乐的享受着自己的青春,看到校园中恋人们抒发着自己略显青涩却十分真挚的情感,的确为这个夏季凭添了一抹清凉。重温《北京夏天》之后,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回报“这抹夏日清凉”。既然是随笔,那么就随处下笔,随想而书了。
《北京夏天》,说的是70后在大学中生活的事儿。冷眼一看,穿着、言语、思想,都极为的老土。可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从那个年代里走过来的。按照我的一位朋友所言,70后的大学生心中的价值取向是非常复杂的,经历着爱国主义与实用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等等不同价值导向的多重影响。在他们内心中,充斥着价值与价值、规则与规则的矛盾,在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过痛苦的徘徊,甚至一度非常的迷茫。但是,同样也是这样经历使得70后的人们非常的坚强,极具判断力,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对社会的运行更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更加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他们也非常热心于公共事务,他们的行为准则中除了衡量自身利益之外,几乎同样地重视集体和国家利益。这些方面或许是80后以及更晚出生的人们需要反省和检讨的地方。将《奋斗》与《北京夏天》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个年代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是那么的不同。这的确是时代赋予的痕迹。尽管时代在不停、飞快的发展,每一代人所处的环境都极为不同,但是总有一些东西应该是稳定的,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当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和享受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福祉,与此同时我们内心中也应该寻找那些持久的、稳定的、甚至永恒的东西。每一个年代的人都应该怀者谦虚地心态,仔细阅读前辈的历史、理解他们的行为、去捕捉那些自我心中的永恒。历史是如此的重要,给我们不仅仅是那些只言片语和简单的事件,而是一笔足以让我们变的更加成熟、更加谦和的财富。惟其如此,我们的发展才是基于前人的发展,前人的努力才是那么的有价值。
什么是永恒的呢?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说出来了吧,当每个人仔细的了解历史,自然就有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