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艺谋执导的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看,整个开幕式的从序幕到过程,尽管臃肿缠绵,但总体看主题鲜明,内容博大,形式新颖,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使演出跌峦起伏,引人入胜,算是比较完美。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点火仪式,点火仪式的创意和设计,以及内容的、形式都显得平庸、呆板,在技巧和灯光处理上的粗糙有余,造成整场开幕式表演的最大败笔,理由呢?
http://blog.people.com.cn/blog/u/aijun
开幕式的最大败笔是点火仪式
艾君/文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其规模之大,参与表演人数之多,文化内涵之广,高科技手段运用之强,表演时间之长,应该说创历届奥运会许多之最。整台演出虽然有些拖泥带水,臃肿之感,但因为采取了一些高科技时空立体表演的手段,能让观众在新奇、刺激、震撼的心态下,会绕有兴趣地去欣赏它,于是乎,颂歌、赞歌此起彼伏。总导演张艺谋先生自然博得了公众的赞誉,这不足为奇。物以稀为贵,新鲜稀奇,神秘,其本身就是魅力。整体看,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是成功的,张艺谋先生的执导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
但是,是不是就是十全十美了呢?笔者在欣赏张先生的才华智慧的同时,也自然感觉到张先生过分重视了过程,而忽略了尾声表演的细节和深层创意,使本来应该达到神秘、靓丽的点火高潮,却在简单粗糙的表演中结束,留下了本次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一大败笔。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它的过程,而是它的“结果”,即最后的点火仪式。
如果我们把开幕式分成“序幕-剧情发展-结束”三个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序幕会给人以震撼力和强烈的吸引力,让观众有心情和感觉去进入中间的剧情,当然剧中有起伏、有感染力、有故事、有情节则会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最后,就是结束部分,即点火。
历届奥运的点火仪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1984年洛杉矶,新颖奇特的“太空飞人”技巧处理干净利索,1988年首尔(汉城)“手拉手”的表现出的简洁明了的团结与热情,1992年巴塞罗那惊心动魄的“一箭穿杨”给人回味,2004雅典古典质朴的“爱琴海”给人遐思等等,我们常常会把历届奥运会的点火仪式记住,并记忆犹新。
主火炬点燃,是历届奥运会整场开幕式的最高潮,也是尾声。点火仪式的成功,会给人以美好的回味,给人以精神的升华,给人留下探讨的话题。可见,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与失败,即便有再好的过程,再好的内容,而点火仪式是否出奇制胜,关乎到整个开幕式的效果。也就是说,序幕、剧情发展都可以看成是过程,而点火这是结果,艺术的感染力是更注重过程还是更注重结果呢?当然答案是肯定的:过程和结果都要。
那么如何去判断开幕式点火仪式的成功与失败呢?以笔者之见: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
点火的内容主题要鲜明,内容要耐人寻味,创意的落脚点要有新意;点火的形式主题要有悬念,形式要有奇招,出奇制胜。
从29届奥运会张艺谋所导演的开幕式看,应该肯定的是整个开幕式,紧紧围绕几千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这条主线展开,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分门别类在展示文明古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体现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谐奥运”这个中心主题,向世人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诉说了中华儿女追求进步、追求和平的美好夙愿,从而落脚在“同一个世界,但愿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这个和谐的心理诉求。整个开幕式的从开始到过程,尽管显得手段单调、一些手法创意重复运用,臃肿缠绵,但总体看还是主题鲜明,内容博大,运用了许多高科技手段,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了起来,新颖,跌峦起伏,应该讲是比较完美的。然而,任何事物总没有十全十美的,值得一提的就是点火仪式。点火仪式内容的平庸、形式的呆板、导演技巧和灯光处理的粗糙,成为整场开幕式的最大败笔。
从画面看,好像是脚踩祥云追梦想。李宁腾空而起,伴着皎洁的明月,在“空中跑道”上踩着“祥云”,用手中的火炬缓缓照亮了“祥云画卷”。但表现形式的单调,绳索电线的醒目可视,粗糙的起吊技法,失败的灯光处理,创意的简单化,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先说点火主题的败笔:从整场晚会的主题和内容看,似乎在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最后却跑题了,完全脱离开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走向了单一的主题,尽管祥云还有点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整场点火表演却似乎在表现奥运会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尽管张艺谋先生讲,主火炬点燃,除了要展示中国文化之外,更要展示当代中国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魄,体现出为全人类的这一盛会欢呼的主旨。但笔者却怎么也领略不到在点火仪式中华夏文化的展示和能表现出全人类欢呼的主旨。也许曲太高而让人糊涂。笔者感觉,点火仪式这一部分就是像一篇文章的开头和中间都很精彩,却结尾完全跑题了。实际中国有许多能够表现奥运“更快、更高、更强”和“团结、友谊、和平”的主题,又与火相关联的词语典故,例如,“龙腾虎跃”,龙可以喷火,虎可以飞跃;“龙凤飞舞”,可以取创意表现男女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凤凰涅磐”、“夸父追日”、“哪吒闹海、孙悟空”等等。这些典故无论从深刻的内涵,还是从表现形式或许都会让世界眼睛一亮。
再看点火形式的败笔:点火仪式形式上,张艺谋最大的悲哀没有脱开他执导影视片的创意和技法。整个点火仪式从开始到结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是艺术,而是一场武侠片子惊险镜头的拍摄过程。从火炬手李宁被起吊到做奔跑动作,一直到脚踩祥云追梦想,装扮飞翔,到晃悠着身体点燃主火炬,这些不该看到的镜头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面前,再加上灯光处理的失误,使星罗棋布的起吊绳、电线全都展现给了观众。粗糙之极,没有达到美和神秘的艺术效果。实际当李宁被突然吊起一刹那间,已经就宣告点火形式创意的失败,点火的形式主题没有悬念了,形式没有奇招了,呆板的让人已经达不到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了。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张艺谋稍动动脑筋,在李宁到达指定地点的一瞬间,突然天空飞来一“龙”一“凤”(当然可以都是由运动员饰演),由“凤”吊走李宁的火炬飞向主火炬盆,然后由“龙”用嘴接过,喷火点燃主火炬盆。我想这样处理无论从表现主题还是形式的奇效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成为历届奥运点火仪式的最大亮点。可惜,张艺谋以呆板的、人人熟知的影视拍摄的一般技法结束了点火仪式,留下了中华儿女的百年追梦的奥运点火仪式的遗憾!
也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无论如何讲粗糙的技法,失败的灯光,创意的简单化,留下了美中不足!(艾君/文2008年8月9日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