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与成长的中国
8月,世界注目的焦点在北京。一场规模宏大的体育盛会在这里上演。中国作为东道主,经过七年的精心筹备,举全国之力为来自五大洲的健儿搭好舞台,和四海宾朋一起在五环旗下尽享体育带给我们的荣耀。
这里,我们为健儿们的拼搏、进取加油,为他们的优异成绩鼓掌;这里,“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被广为弘扬。此刻,我们将开启历史新篇。
所有参与其中的体育健儿是奥运创造历史的主角,而国际奥委会七年前的决定让这一创造历史的机会变成现实。正如何振梁在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陈述词中所说:“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这种决定就是选择北京,选择中国。因为,在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奥运会,让一个全球最庞大的人群近距离接触奥运、宣传奥运,奥运精神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奥运火炬的传递就是一个流动的播种机,播下种子将收获自豪和希望。
正如本期“奥运特辑”中诸多作者所说,中国不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东方文明传统的国家,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与“新北京、新奥运”有机融合在一起,必将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北京奥运注定会给我们留下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遗产。在经济转轨、继续扩大开放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将会放大奥运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充分、最大化的实现,有利于自己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而缺乏中国的广泛参与,其代表性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力量不容忽视。然而,从我们怀抱奥运梦想到我们“做东”,整整等了一百年。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给出三个问号: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人何时才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三个问号被一一拉直,分别花了24年、76年和100年。
圆梦的艰辛历程,折射了中国的成长轨迹。从闭关自守到军阀混战,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就像温家宝总理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说到:“现在中国能举办奥运会了,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世界各国瞧得起我们了。”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赛事,其成功举办考验东道主组织、协调、动员、建设、保障等各方面的能力,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作保证。这是申办城市必须接受检阅的前提条件。为参赛的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比赛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奥运会平安、顺利进行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承诺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理念,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正是奥运筹办不断取得成果的源泉。
为落实承诺,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奥运”不断推进。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一直在呼吁,而举办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加快转变的契机。如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科技奥运”有了依托;13亿中国人民对筹办奥运的巨大支持,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增强,使“人文奥运”有了坚实的基础。
举办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契机。真实的呈现,在奥运背景下也为外国记者摆脱对中国的偏见提供了机会。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掉面罩和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总有人会不时地蹦出来借奥运主题发挥,兜售他们的价值观,为奥运披上政治浮尘,尽管我们强力反对将奥运政治化,但也不必过分在意,因为一个成熟的大国需要有容纳不同声音的气度,需要展现自己的外交智慧去化解这些杂音带来的纷扰;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奥运会,认识到它只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中国崛起的终极标志。最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检验我们的“综合素质”,横向比较看到我们的差距,而不只是看到奥运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有形的物质,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能做到这些,方能真正成熟起来。
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奥运收获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奥运营销的最高境界;包容、多元,对现代文明进行全新诠释,并成为后奥运时代新的转折,不仅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将是奥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文/杨良敏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8年第八期卷首语,原题为“五环旗飘北京城”)
8月,世界注目的焦点在北京。一场规模宏大的体育盛会在这里上演。中国作为东道主,经过七年的精心筹备,举全国之力为来自五大洲的健儿搭好舞台,和四海宾朋一起在五环旗下尽享体育带给我们的荣耀。
这里,我们为健儿们的拼搏、进取加油,为他们的优异成绩鼓掌;这里,“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被广为弘扬。此刻,我们将开启历史新篇。
所有参与其中的体育健儿是奥运创造历史的主角,而国际奥委会七年前的决定让这一创造历史的机会变成现实。正如何振梁在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陈述词中所说:“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这种决定就是选择北京,选择中国。因为,在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奥运会,让一个全球最庞大的人群近距离接触奥运、宣传奥运,奥运精神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奥运火炬的传递就是一个流动的播种机,播下种子将收获自豪和希望。
正如本期“奥运特辑”中诸多作者所说,中国不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东方文明传统的国家,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与“新北京、新奥运”有机融合在一起,必将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北京奥运注定会给我们留下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遗产。在经济转轨、继续扩大开放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将会放大奥运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充分、最大化的实现,有利于自己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而缺乏中国的广泛参与,其代表性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力量不容忽视。然而,从我们怀抱奥运梦想到我们“做东”,整整等了一百年。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给出三个问号: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人何时才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三个问号被一一拉直,分别花了24年、76年和100年。
圆梦的艰辛历程,折射了中国的成长轨迹。从闭关自守到军阀混战,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就像温家宝总理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说到:“现在中国能举办奥运会了,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世界各国瞧得起我们了。”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赛事,其成功举办考验东道主组织、协调、动员、建设、保障等各方面的能力,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作保证。这是申办城市必须接受检阅的前提条件。为参赛的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比赛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奥运会平安、顺利进行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承诺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理念,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正是奥运筹办不断取得成果的源泉。
为落实承诺,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奥运”不断推进。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一直在呼吁,而举办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加快转变的契机。如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科技奥运”有了依托;13亿中国人民对筹办奥运的巨大支持,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增强,使“人文奥运”有了坚实的基础。
举办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契机。真实的呈现,在奥运背景下也为外国记者摆脱对中国的偏见提供了机会。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掉面罩和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总有人会不时地蹦出来借奥运主题发挥,兜售他们的价值观,为奥运披上政治浮尘,尽管我们强力反对将奥运政治化,但也不必过分在意,因为一个成熟的大国需要有容纳不同声音的气度,需要展现自己的外交智慧去化解这些杂音带来的纷扰;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奥运会,认识到它只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中国崛起的终极标志。最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检验我们的“综合素质”,横向比较看到我们的差距,而不只是看到奥运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有形的物质,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能做到这些,方能真正成熟起来。
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奥运收获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奥运营销的最高境界;包容、多元,对现代文明进行全新诠释,并成为后奥运时代新的转折,不仅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将是奥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文/杨良敏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8年第八期卷首语,原题为“五环旗飘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