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夺牌骁将 多为寒门子弟
——观奥杂感(四)
在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夺金摘银的冠亚军,多为寒门子弟。这证明了一个道理:“自古寒门出豪俊,从来纨绔少伟男”。
下面这些例证,录自马磊先生的文章《赶紧送中国男足去少林或去农村》(刊于《中国青年报》2008年08月12日)。
男子射击10米气步枪亚军朱启南,生于温州楠溪江中游的古庙港。不要一听温州你就想起“炒房团”,古庙港可是穷乡僻壤。小朱的父母亲原来务农,后来生活有所改善,在温州市区推板车卖水果。
举重冠军龙清泉,生在偏僻的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红岩溪镇。父母都是农民,奥运会前双双在安徽打工,后被儿子强烈恳求,才临时回家看儿子比赛。
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陈燮霞,出生在广州番禹大坳村,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
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冼东妹,也是个农村娃,出生在广东省四会市迳口镇新农村。
女子射击10米气手枪冠军郭文珺,小时父母离异,郭跟父亲生活,14岁时父亲悄然离开至今不知去向,后来她曾在西安卖了一年服装。
女子射箭团体银牌获得者陈玲,江苏丹阳云阳镇迈村人,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现在自谋职业,因帮患食道癌的爷爷治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其队友张娟娟的老家,在山东省莱西市抬头村。
男子10米双人跳台冠军林跃,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为了保证他能够继续练习跳水,曾卖掉房产,家庭始终处于赤贫状况。
获得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的张琳,家境略好,生在京郊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物业公司的普通职员,曾经多年张琳全家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支撑。
天上从不掉馅饼,梅花香自苦寒来。奥运冠军拿的牌子是金镶玉,冠军们自己却几乎个顶个是苦出身的孩子——不只家境清苦,他们练得更苦!
火亮这次和林跃搭配,以接近完美的表现获男子10米双人跳台冠军。火亮曾有一次练习到游泳馆内一排灯关得只剩下一盏,唯一的“观众”——他的教练都在看台上睡着了。
女子射箭团体亚军郭丹,出生于辽宁铁岭,10年来,她没有在家和母亲过一次春节,每年只能在家住上半个月。2007年为了备战奥运会,只在家呆了一天。
女子58公斤级举重金牌没有悬念地被陈艳青收入囊中。她出生于江苏苏州吴中金庭镇的一个小岛上,祖辈以捕鱼、种果树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陈艳青此次破纪录似地夺冠,之前却经历了两次退役又两次复出。
贫寒出身且具有某种禀赋的孩子,进入体育专业队训练。一般说来,他们与城市里娇生惯养、蜜罐里长大的同龄人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
一、具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具有在逆境和挫折中崛起的坚韧意志。
二、具有吃苦耐劳、执着苦练、不怕困难、敢于搏击风雨的基本资质。
三、因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有利于他们始终如一、心无旁骛地专心训练。
——这就为他们踏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再加上伯乐慧眼、教练指导、科学训练、机遇惠予等外在因素的促成,使他们登上雄踞世界体坛的峰巅。俗话说“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让我们为他们鼓掌祝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