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巴拿马运河
今日一整天,就干了一件事,看着船,缓缓经过巴拿马运河。早上六点钟,船就开始进入运河。几乎所有的人都上了甲板,盯着闸门。有一些人干脆爬上了船头前甲板的栏杆,以期能看个仔细。
几道船闸,81公里,历时整整8个小时。当终于穿越了巴拿马运河,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的时候,涌上心头的第一个念头时——在大海的那一侧,有我们的故乡。祖国马上就要开奥运会,北京一定非常美丽!祝福祖国!祝福人民!
关于轮船如何通过船闸,说起来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到实地一看,就比较简单了。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平面并不是完全等平的,中间有6米的高差,这样就不能在巴拿马地峡处修建如苏伊士运河那种海平式的河床,要修船闸来调节高度。也就是说,巴拿马运河不是建在大平原上,而是丛林起伏的坡地上,运河有一个上坡下坡的过程。某些部分还可以看到河岸上岩石累累,按日本人的说法——巴拿马运河是建在“石底”上的。说起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史,漫长复杂的简直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把找到的一点资料简单转述。(是小唐帮我找到的资料,非常感谢!也感谢资料的写作者。)
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通航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中部。西北起自加勒比海利蒙湾岸的克里斯托瓦尔,东南至太平洋巴拿马湾岸的巴尔博亚海茨,长68公里,加两端海湾中的深水航道,全长81.8公里 。大部分河段高于海面26米,故在运河南北两端各设3 道水闸以调节水位,每个船闸闸室均长305米,宽33.5米,深12.5米,均为双道对开闸门结构。从大西洋航向太平洋的轮船首先进入长12公里、宽150米、水深12.6米的利蒙湾深水航道后到达克里斯托瓦尔港,通过由3座船闸组成的加通水闸后使水位提高26米,然后进入加通湖。加通湖航道长约38公里,宽150~300米,深13.7 ~ 26.5米,至甘博阿后进入库莱布拉航道(又称盖拉特航道),航道长13公里,宽152米,水深13.7米。然后经过佩德罗米格尔船闸、米拉弗洛雷斯湖小段航道以及由两座船闸组成的米拉弗洛雷斯水闸后至巴尔博亚海茨,至此水位又恢复降至海平面。船只最后再经过长13公里、宽152米、水深13.7米的巴拿马湾深水航道后到达太平洋。船只通过运河的实际时间为8小时。每天平均通过轮船48艘。
1903年美国和巴拿马签订《 美巴条约 》,以一次支付1000万美元和每年交付“租金”25万美元为代价,取得单独开凿运河的权利和对运河两岸宽16.1公里的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运河于1904年开始动工,1914 年8月建成,次年正式通航,1920年开始向国际开放。使用运河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运河的建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世界战略意义。它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大大缩短,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道南美洲合恩角缩短1.48万公里,从欧洲到亚洲东部或澳大利亚缩短3200公里。每年通过运河的船只达1.5万艘,总吨位达1.5亿吨以上,其货运量占世界海上货运量的 5% 。70多年来美国已从运河攫取巨额利润。巴拿马仅有运河地区的劳务收入和船只通行税 ,但领土被截,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与美国进行斗争 。1977年9月两国重新签订条约,规定运河由美、巴两国共同组成的运河委员会管理 ,原运河区的司法、海关、邮电等机构交由巴拿马管辖,至1999年底巴拿马将收回运河和运河区的领土主权。由于运河船室小,通过时间长,不能通过大型船只,巴拿马政府计划将修建两大洋之间的新运河。
资料的好处是翔实准确,缺点是比较理性,有的时候那些字句会像风一样掠过,刮来的时候飒飒作响,过去了,不留痕迹。
要说我对巴拿马运河的印象,第一是河面很窄,闸门处只有30多米,也就是说大型的轮船无法通过。这条河是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开凿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可能是够宽了。运河利用了原有的部分河道,有的地方很宽,像一个小湖泊。有人垂钓,有人游泳,一位同来的朋友感叹道:这不就是像咱们的千岛湖一样吗!作为人类的一项伟大工程,航船经过的时候心中感叹不已。据说在加顿闸门附近,有一座希望之山,掩埋着因修建巴拿马运河而死去的劳工们,其中有大量我们的同胞,远隔着太平洋,眺望故乡。
第二个印象是周围的热带雨林。那真是茂盛到无以复加,苍灰云朵下的绿色,肥的油光水滑。人的眼睛真的是喜欢绿色,我一整天站在甲板上,凝视如慢镜头一般移动着的绿色,不觉厌倦,不觉疲劳。我猜可能是从猴子变来的,所以对绿色的植物有本能的喜爱和适应吧。据说这里的年降水量达到3000毫米,气候温暖湿润,是动植物的天堂。
最后给大家出个小题目。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纽带。那么,请问,巴拿马运河的水,是咸的?淡的?还是半咸半淡?如果是半咸半淡的,咸淡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
希望你答对。答错了也没关系,当地人问我的时候,我就答错了,现在希望找到几个同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