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由个人转为集体行动的破冰意义


    昨日,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正式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株洲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杨平向记者通报此办法时称,这是国内首个纪委网络反腐办法,也是将自己实名上网的个人行为转化为纪委集体行动的新尝试。(2008年8月1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长沙晚报》) 

    一度被讽为“芙蓉姐姐”的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堪称“中国网络反腐第一人”,他曾发出“要把网络开辟成反腐倡廉的第二战场”的网络反腐宣言。尽管也曾有人对杨平的个人网络反腐行为表示过怀疑,认为是“作秀”,但是杨平一再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作过秀,也不晓得作秀,只想实实在在做点事”。如今,在杨平书记的影响和倡导下,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正式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标志着杨平以自己实名上网的个人行为转化为了纪委集体行动的开始。这一国内首个纪委网络反腐办法的出台,必将为中国的反腐倡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破冰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应该说,对于贪污腐败现象,党和国家痛之,老百姓恨之。但是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一刻也没有绝迹过,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还出现“前腐后继”的怪现象。在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种,迫切需要我们各级纪检部门和党员干部去研究和寻找解决的对策。 

    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逐步普及以及网络民主政治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在网上诉求意愿、表达情感、举报贪官等,特别是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利用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交流,更给无数的中国网民“转了正”、“打了气”、“撑了腰”。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即时性等特点,让许多的意见都比现实语境中来得更尖刻、准确、及时,从而也具有更可靠、便利的参考价值。可喜的是,很多领导干部开始“触网”,并利用网络搜集民意、倾听呼声、集中民智、指导工作,杨平当是在这一大气候下涌现出来利用网络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并且在尝到“网络反腐一查一个准”的好处后,将个人行为转化为纪委集体行动的第一人。 

    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举报贪官的渠道很多,比如上访、书信、电话、信箱等,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举报制度还不很完善,不能充分保证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家属安全的情况下,杨平所倡导和实践的这种纪委书记实名上网的方式有利于举报人提供腐败线索。网络的开放性也决定有它随时随地的隐蔽性,通过网络进行点对点的提供腐败线索,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还可以更好地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给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工作方式。通过网络举报,可以获取更多的线索,给打击腐败分子增添新的渠道。 

    但是,反腐败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杨平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杨同学”、“杨青天”的同时,人们更呼唤一种更加规范、更加长效、更加制度化的网络反腐办法的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无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网络反腐由个人行为走向组织行为,有利于网络反腐长期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反腐虽然效果不错,但是不能心血来潮,除了要把握好定位、定性和及时反馈等问题外,长期坚持才是关键。而将个人反腐行为变成组织反腐行为,这样网上反腐就可以长期坚持下来,并保证效果。但愿杨平的网络反腐能够真正成为反腐倡廉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形式,并有更多的杨平和纪委集体行动出现,形成更大范围的网络反腐环境,让贪污腐败分子胆战心惊、无处藏身。



新闻链接: 

    洲出台国内首个纪委网络反腐办法 纪委派专人收集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