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安徽人2


二、徽山徽水徽骆驼t)X@5QP3Y
    骆驼有着负重耐饥渴的能力。至今,它仍以耐饥渴和辨别方向的能力而成为沙漠人生存的拐杖。而如今虽然岁月的风尘淹没了骆驼的足迹,无边的瀚海吞噬了骆驼的踪迹,然而每当绿洲撑开一片生机的时候,我们便会对骆驼投去热烈的目光。安徽人就是无数次在历史的荒漠中为自己和别人前进寻找到生机的“徽骆驼”。
    安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地,老子、庄子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徽人,于是安徽人中就多了一些狂狷之人,狂者锐意进取,狷者是有所不为。这就形成了安徽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的人格特征。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属位置居中,中国的“南蛮北侉”在安徽有着很好的体现,合肥以南为蛮,阜阳以北为侉。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并有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安徽皖南多山,土地贫瘠;皖中多丘陵;淮北属平原,又水灾频仍。安徽人经常漂泊他乡,四处闯荡。黄山的美景堪称中华一绝,徽州民居百墙青瓦,别有一番风情,就在这样的风景里,少年胡适诵读着“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y8nru&_5L w
    在皖南这块土地养育下的徽商以敢做敢为而名世,白手起家,闯荡江湖,在近代商界很有声誉。而养育的文人志士则也秉承了这种性格,胡适是其中的一面镜子,而真正意义上的另外一面镜子则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说起两人,除了是老乡,还是同门的师兄弟。两人同乡,且同年,同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都深谙中国古代的哲学,所作所为都有一种“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事情”的道家精神。但走的路线却很不相同,一贴近国民党,一贴近共产党。胡适,喜兰花,以徽骆驼精神自居。他和另一个安徽人陈独秀,蔡元培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生都在推广他的平民教育理论。f9P I.W6o
    据说,他和胡适有过这样的诗战。胡适:“看尽柳州山,看遍桂林山水。天上不须半日,地上五千里。古人辛苦学神仙,要守百千戒。看我不修不炼,也凌云无碍”
 陶行知:“我也‘凌云无碍’,看了一个大概。一块块的田地是谁种?一座座的屋子是谁盖?除了山和水,问是谁造的世界?” up.e P0| W2Mf
    陶行知曾对人说过,我最看不起的同学有两个:一是胡适,靠洋人吃饭;二是孙科,靠老子吃饭。可见两人却有不和,而安徽人的性格差异大,由此也可见一斑。h-lc1~4k0y0QD2_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身体力行。他说:“我要立志做大事”,“我学人的长处,不学人的短处,要拜七十二行做先生。”陶行知先生与农民甘苦,向农民烧心香,能“拜七十二行做先生”,作为生物教学的“门外汉”,尤其要向其他的生物教师“烧心香”,拜他们做自己的先生。大教育家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陶行知先生有许多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继承。其更在《自立歌》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除了陶行知之外,近代安徽教育界,就对全国的影响而言,莫过于吴汝纶、孙家鼐二人。北大的校长许智宏曾经说过,安徽与北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孙家鼐先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胡适等,都是安徽人。H_&so c4]+n1~%L8~O
    安徽桐城人,吴汝纶当之无愧,是我国近代教育第一人,曾经出任过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来,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由孙家鼐担任。孙家鼐是清末状元,官至大学士,人称寿州相国,也是安徽人。
   当年,吴汝纶奉命赴日本考究学制,本意是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不想却遭到恶势力的排挤攻击,不得已在家乡办了桐城中学。“后十百年人材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是他给桐中题写的对联,表达了他革新教育、造就人才、振兴国家的愿望。百年之下,我们仍然能够感到他的苦心和无奈。{5S;I%l ze
胡先生和陶先生两家相距很近,一个是皖南绩溪县上村庄,一个是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沿公路走也不过百里。虽然两位先生所走过的生活道路完全不同,所受到的褒贬毁誉也大不一样,然而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却完全一样,他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盛赞自己的家乡。 Hv } |7Z
    陶行知先生在讲到自己的家乡时非常自傲,他说:“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查看它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它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
  胡适先生在谈及家乡时也是毫不谦虚,他宣称: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他的家乡人,那个地方就只能是个村落。只有等到他的乡亲们住进来了,“他们开始开设店铺,然后逐步扩张,就把一个小村落变成一个小城镇了”。据此,得出了“无徽不成镇”的结论][$}9T-R&?5]$q^
那么,他们家乡这个充满了魅力的地方究竟在那里呢?如今,你纵然是翻破中国地图也不会找到它。而只有有点历史知识的人才会知道:那个地方就是1987年从中国的行政区中被抹掉了的古老的徽州。p*e!i:Gwn Frc
    旧时的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东邻浙江,西邻江西,秦称鄣郡,晋称新安郡,唐肃宗四年(759)易名为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平定歙人方腊起义后,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辖今安徽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和江西婺源县,府城设于歙县城内。俗称一府六县,从此,徽州这一地名被沿用了866年,虽因朝代变更,终末再改。9JM#N9~C
徽者,美好之谓也。徽州顾名思义,即是美好的地方。徽州人杰地灵,名不虚传,历来以山水之秀商贾之富,文风之盛,古迹之多,林茶之美,民风之淳而蜚声海内外。a ]UJK{mM%l
在这片土地上,昔日曾真真切切地存在过人间天堂,存在过文化的灿烂、科举的荣耀和物质的奢华。在岁月流转中,竖起了屹立数百年不倒的赫赫盛名,带回了那难以胜数的豪宅巨富和“状元故里”的尊荣……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审视徽州,她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词,她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单元,一部自南宋至明清引领时代800年、素为世人景仰的区域性文化的经典之作。 EvE;a4t g6bOT
    俗话说“吃在杭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由此也可以管窥出人们对徽州的向往与眷念。在这里,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故而有人夸耀说:徽州村村镇镇,都有古迹;山山水水,都是名胜。明代戏剧家,《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有一首诗称:欲识金银气,多众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所说的“黄白”,就是黄山,白岳(齐云山)。不管后人对“无梦到徽州”的解释有多少歧义,“到徽州寻梦”,还是令人痴绝的。U|I U!y6r7F
徽州在黄山和齐云山之间,南宋淳熙《新安志》说,徽州是“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山限壤隔”,就是自为一体,独立成篇,由此也可以看出徽州的交通不便,在对外交往上受制于自然环境,可想而知当时徽州人的生活也是窘迫的。:WYBx2?[
    当年的徽州,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因为山地偏多耕地偏少,乡民们因生活的压力而背井离乡,出外做生意。渐渐地,徽州人因善于经商而声名大振,甚至还有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而在“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背后,却是“徽商不蹲家,经营走四方”的飘泊和无奈。$^7E"IB#l ]5FwG
   在一般情况下,安徽人是相当稳定的。很少有人愿意抛头露面,“出风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是多数安徽人的座右铭。正是在这种地少人多、农耕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才迫使安徽人转变观念,开始走出去,这就造就了一群群“徽骆驼”和“绩溪牛”。这里的“徽骆驼”和“绩溪牛”指的是走出家乡四处经商的徽州商人。以骆驼和牛来形容,一方面说明的是徽商创业的艰辛,另一方面指的是徽商具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徽商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t9b!GcmE;F
    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鸦片战争最先在广东开始,而且广东的资源比起其他省份是比较贫乏的,所以,面对封建制度瓦解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的日益加深,闽粤地区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条件越来越难,在此同时,这些地区又先和南洋有商贸来往,为了谋求生存,很多人就越洋跋涉,到异国他乡开始了另外的道路,这个就是现在我们的华侨。到了近代的救国图存运动,比较多的是从两广地区开始,然后蔓延到两湖、江浙、安徽地区,最后扩大到全国。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后面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百日维新,和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都是广东人先开始的,这些都是和这些地方当时的大环境有关联的。
古徽州号称“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培养子弟读书上进,做生意的故然“贾而好儒”,务农的也坚持“耕读传家”。有民谣说“三代不读书,等于一窝猪”。所以蒙童馆之类遍及村坊山庄,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美誉。
   古往今来,徽州这快灵秀之地,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这里是程朱里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故乡故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称。因文风昌盛,以科举而入任的同胞翰林,兄弟丞相,父子尚书流誉青史;这里的休宁县先后走出19名状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
   明代开始,“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是大多数徽商奉行的准则。他们除了不断向朝廷和官府捐银报效外,把商业利润的一部分投资教育,培养子弟和同族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封建政府的各级政权。与此同时,商人雄厚的财力和浪迹天涯的流动性,又为他们的子弟延请名师、四方游学、广交名士、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创造了有利条件。}BEIy l5h7d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这样,较高的文化素质就成为他们与官僚士大夫交往的“黏合剂”。同时也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同样带来了许多便利;二是由于读书,使得徽商善于从历史上汲取丰富的商业经验、智慧,促进自身商业的发展;三是增强了经商的理性认识,即他们能够以所谓的“儒道经商”,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x6y)K%Qbn)c1a
    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日久天长,在人们眼中,骆驼和牛便象征着吃苦耐劳和勤恳努力,体现了敬业、执著、拼搏、进取、友爱、和协等等优秀品质。 N tKrn
    明清以来,不少人在观察、了解、研究徽商后,都把徽商比作“徽骆驼”,这是对徽州商帮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整体品质。外乡人称安徽人“徽骆驼”,安徽人说,是的,我们是徽骆驼。徽骆驼实在是安徽人传统的性格和精神,是对安徽人刻苦奋斗,全力开创、敢为天下先精神的自赏和褒奖。
徽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从而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徽骆驼”和“绩溪牛”所造就的徽商精神,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tVz!f8V O*O
    徽商曾经是安徽的骄傲。历史上的徽商离土离乡,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创造出辉煌业绩,成就了徽商的英名。今天的安徽人继承了历史上的徽商勇敢的创业精神,正在创造着比历史上的徽商更加辉煌的成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市场的洗礼,在“徽商精神”和“徽文化”的催生下,“新徽商”群体正在省内外、海内外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安徽人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徽商传奇,“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安徽也有买下IBM的强人杨元庆,创脑白金神话史玉柱,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一汽董事长耿昭杰,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周德强,中国联通总经理常晓斌以及张巨声、陈荣珍、常义兵、祝义才、王传福等,都是改革开放后徽商中的杰出代表。
  安徽的芜湖出产“三子”,“傻子”年广九、“疯子”赵薇、“车子”奇瑞,“三子”中的傻子和车子都是今天徽商的一分子。芜湖奇瑞的崛起,更是安徽企业界甚至是中国企业界的骄傲,它以“追求世界一流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开拓全球汽车市场”的奋斗目标,折射出了新徽商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熟悉汽车行业情况的人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安徽奇瑞的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耀,安徽江淮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左延安,安徽星马汽车和华菱汽车两集团的董事长刘汉如,安徽汽车行业的这三位领军人物有着好几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安徽人,成长于安徽,立业于安徽;他们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干着同一行当——汽车;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叱咤风云,挥洒自如,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徽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可见,敬是指一种思想专一、不涣散的精神状态。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如在安徽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人对儒与商的看重。一方面强调要营商,同时强调要读书。记得在徽州看到“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这样一副挂在徽州民居中的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同一屋檐下还有这样一幅对联。贾而好儒,这二幅对联正好反映出了徽州商人经营走四方之余,耕读传家的潜在心理。安徽走出来的读书人,向来不与民争利,在安徽桐城的“三尺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桐城走出了才华横溢的张英、张廷玉父子。张英是康熙年间的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康熙对张英十分器重,誉其具有古大臣风范。张英位居宰辅之位,豁达明理,宽容谦让。其子张廷玉颇有乃父之风。张廷玉为康雍乾三朝元老,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创造了满清入关之后汉族官员的两个绝无仅有的纪录,第一:张廷玉是满清唯一的不以军功获得伯爵封号的汉族官员,清制,伯爵以上可以称作勋贵,以扈尔汉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养子、开国著名五大臣之一的身份子孙也才获得一等男爵的世袭。就汉族官员中,湖南人左宗棠、曾国荃攻克太平天国那么大的“功劳”也只是封为伯爵,而他之后的安徽老乡李鸿章权倾朝野到死也才是伯爵;第二: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更是满清绝无仅有的对于汉族官员的殊荣,像汉大臣中的名人诸如山东的刘统勋、湖南的曾国藩等都没有这等待遇,唯独安徽的“书生”做到了,而且,张廷玉的配享是载于清世宗的遗诏中的。0V0c!A wry
    张英、张廷玉父子官都做得很大,张廷玉还当上了首辅大臣,故有宰相之称。邑人习惯称张英为“老宰相”,称张廷玉为“小宰相”当时有“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之称。作为汉人的张氏父子,在满人统治的大清朝,获得如此高官,实不多见。这除了他们的满腹学问、机智聪敏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外,为人处事的隐忍宽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才取得了几代帝王的信任。张英年迈乞归故里,康熙赐联“远处尘埃少,闲中岁月长”。倒不似君赐臣子,而像老朋友间的赠言了。当然,他们这种隐忍宽容和谨慎处事,不仅对于皇室,在处理邻里家事时也体现出来。
   六尺巷的碑铭上这样记载着:“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这样两家之间的巷道增为六尺,被百姓传为佳话,成了邻居之间正确处理矛盾的典范。-f}7{h]}p&s4l
    这首诗中显示的人格非常可敬,心胸宽广,有情有义,非常感人;有理有据,淳淳教诲,非常服人,显示了宽容和礼让,在这件事情上两家相互礼让所显示的风尚值得后人敬仰。老宰相宽以待人,福荫乡邻的官德由此也可见一般。张英的做法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也折射出庄子思想中“无所为无所不为”的超脱。z)h2u UUuLX"z
    道家的超脱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说,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兴地批评他:“你不但不哭,居然还这麽做?”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为什麽还要哭呢?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是一样的。
   庄子是战国时蒙人,即今天安徽蒙城人。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正是由于冷酷现实的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逍遥游”的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的一种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庄子思想丰富多彩,不愧为我国古代突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V U/[mSK
    从表面看来,庄子的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尖锐地对立,而事实上它们却是以矛盾的现象表现着同一的本质。出世思想只不过是入世受阻后的一种颠倒了的表现,正如大江东去受阻后的一段倒流,这种倒流绝不是追求的停止,而是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庄子的精神自由论和万物一齐论虽然不是一种达到入世目的的手段,但却反证了他并没有放弃入世的志向,也就表明他一天没有忘怀现实,一天没有放弃他的追求。把庄子这种“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思想运用的最为巧妙的是另外一位安徽人——张良。身为汉代名将张良,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这位“居下邳,为任侠”,的韩国遗民,有着早在两千年前,就彰显了安徽人讲义气、爱打抱不平,而又天资聪颖的血性。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奇士”树立了天下血性男人的榜样。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什么是血性男人,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君主报仇十年不晚?恐怕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两千年来儒家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人们对男性的责任有了不可动摇的认同,那就是忠、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男性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从张良的生活经历就可了解到其中的端倪。Cv1]9Q;N0d
    张良一生多姿多彩,惊才绝艳,其间曾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不世功勋,将自己造就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帝王之师”,这些事迹当然也值得大书特书,然而从根本上说,张良大快朵颐的这一人生阶段,与萧何、曹参等人并无多大的区别,不足为奇。张良之“奇”,特别奇在他的出世与入世、进与退的方式、登场和退场的过程。“刺杀秦皇”和“黄石授书”的故事,发生在张良辅佐刘邦之前,可代表张良的登场;“商山四皓”的故事,发生在张良封侯食邑之后,可以代表张良的退场。
    历史不会把荣誉平白无故地送人,张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肯定与他的历史贡献是分不开的。司马迁因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的评语,“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但张良虽不甚魁梧,身体肯定不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司马迁记他击秦始皇失败后,隐居下邳“尚任侠”,也就是说好打个抱不平,大概与人动动拳头的事也没少干。没有身体做底子,又岂能办到。张良一生出谋划策,建立了不世之功,就连司马迁都想象他一定是一个相貌魁伟、风采夺人的奇男子,然而事实上他却是“状貌如妇人”。这正印证了孔子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e b@K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应该肯定张良的一生有助于秦亡汉立的历史进程。司马迁有评语:“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刘邦遭遇过很多次危机,危急关头都是张良为他出谋划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刘邦面临重大问题时,也往往都是张良为他做出精辟分析,帮助他做出正确决断。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刘邦都曾得力于张良的计谋和忠告。机遇与风险并存,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大胆抉择,把握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 f;W t;q0[ F%JN {C
在风起云涌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作为刘邦手下的头面人物之一,既不象韩信、曹参等将帅那样或独当一面、平国展土,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也不象萧何等文官那样留守后方,转运委输,补充兵源;而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随汉王”。但是,正是由于他的跟随和谋划,才使得才疏学浅、勇力战术又不足的刘邦仿佛有了灵魂,常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甚至转败为胜。难怪刘邦感慨:“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张良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洞察当时的形势和人们的心理,找出纷纭复杂的现象内部深藏着的客观规律并加以利用,出奇计巧妙、和谐、圆满地解决问题。
   张良是一位既有血气之勇,又具深谋远虑的传奇人物。为报亡国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击,差一点要了秦始皇的命;为酬知遇之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为消除刘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计,让太子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而易念顿失。|-K,BUe
    刘项成败的原因是识人与失人,而刘邦得到安徽人张良成为一代帝王,而项羽失去了安徽人范增却遗恨千古,真是成也安徽人败也安徽人。gK"oYGoP8m;rAT
    范增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在当时范增也算得上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能人,他七十岁投奔项羽,范增一向足不出户,好出奇计,是一个不轻易抛头露面的满腹经纶的谋略家。但是,由于晚年投靠了刚愎自用的项羽,使他的谋略才华无法充分施展,作为一个谋略家,他最终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作为项羽主要谋臣的范增,虽然有许多谋略,但都不能为项羽所采纳。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范增本是项羽的“骨鲠之臣”,项羽曾尊他为“亚父”,最后也受到项羽猜疑,一气之下,请求退归乡里。一路郁闷成疾,快到彭城时,发病而死。苏轼“范增论”,称赞范增为“人杰”。连刘邦的谋士陈平、张良也都怕他三分,因为张良、陈平策划的每一个谋略行动,范增都能识破。项羽的失败,也从反面说明,范增作为一个谋略家对项羽政权的重要作用。5Kk.\"wgY4H/^
    在中国的历史中,谋士居重要地位,许多历史事件总是与这些人联系在一起。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士文化的精髓,无论是武士还是谋士。谋士兴起可追溯至战火连天、哀鸿遍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战争年代他们可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韬略,与对手一较高下,为诸侯争霸中原。张良与范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惜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体,任何人的选择都只有一次,所以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说法。 |bR3]R
    安徽的重要性,可从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看出来,楚汉争霸,刘邦项羽就一直打到安徽灵壁东南的垓下,项羽最后拔剑自刎,一世英雄就如此壮烈而去,怪只怪项羽没用安徽人做谋士,让张良跟了刘邦,而出计将项羽置于死地的正是张良,安徽人的智谋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