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和姚明的脚伤为何有两样结果


刘翔退赛,媒体、公众响起一片“理解刘翔”的声音。理解刘翔是应该的,而且也很容易。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此事为什么来得这么突然?

 

这几年,刘翔被媒体追捧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而且是中国最有广告价值的运动员。一个在不断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员,有伤病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公众知道多少呢?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翔的脚伤的严重程度,肯定不是在比赛前几分钟才发现的。事发后我们才知道,他很早就脚伤缠身,几乎是在冒险玩儿命训练。他一直在不停地照片子,找各种医生确诊。但是,他从来没有着真正恢复。国外任何一个著名运动员,如果在大赛前是这种状态,媒体肯定会进行纵深报道,并对其伤病的影响进行种种分析,各派人士也会有些争议。

 

刘翔呢?虽然五月以来他有伤的消息虽然一直不断,但是公众并不知道细节,总觉得一切都会好的。甚至临近奥运时媒体在不断渲染刘翔冕、再破世界纪录的前景鸟巢也被描绘成刘翔冕的舞台。如果我们信息公开、容许各种内部人士出来自由发言,恐怕有些医生就会出来说:以我的经验,他伤势不轻,能否参加奥运会还是问题,不应该寄希望太高。甚至有人可能会说: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坚持训练,就是对他身体不负责。姚明因为寄身于NBA这种比较公开的体制,他脚伤后,媒体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不漏地报道了,对他能否参加奥运会的各种猜测也都有。假设他真无法及时恢复、缺席了奥运会,中国公众当然失望,但绝对不会象对刘翔退赛这样震惊。

 

刘翔已经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当然应该有隐私。比如他的感情生活、家庭关系等等,公众并没有权利知道。但是,他的竞技状态、身体状况等等,则直接涉及比赛这一公共行为,人们应该有基本的信息渠道来了解。许多观众出了血本买票看他的比赛,更有许多厂家请他作广告代理,在他身上投了巨资。这些信息不公开,对这些观众和厂家就是不负责任。乃至他退赛前几分钟,鸟巢爆满的观众,还等着他破记录拿金牌呢。

 

此一事件,透视出我们用计划经济的旧体制管理体育的弊端。在这种体制中,运动员被与世隔绝起来、全封闭训练,任何细节都成为“保密”范畴。领导下达任务指标,下面就要不惜代价地完成,一切不容许有公开讨论,对外的言论口径也绝对一致。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体育界的官员和教练也应该换换脑筋。你容许信息公开、容许不同意见公开讨论,公众就对各种情况都有所准备,到了这样的时刻,一切就不那么突如其来,公众也容易接受不愉快的结果。你如果不把公开性和不同意见看成自己的敌人,危机时刻反而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