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和学习方法-陈嘉珉


  



  

  主讲:陈嘉珉

  时间:2005年1月5日晚

  地点:兴义天力中学

  对象:兴义天力中学初三年级学生(29人)

  谢谢我们班主任杨老师的邀请,很高兴来和同学们交流几点学习心得。我讲三个小问题,是关于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想问问同学们,大家每天都在学习,但你们反思过没有,学习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或者换句话说,你能不能给“学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

  不知大家是否已经学过这两个英文单词:Information和Knowledge。呵呵,都学过了。Information的中文含义是“信息”,Knowledge就是“知识”的意思。在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社会里,Information和Knowledge的意思区分得比较清楚。英文对Information的解释是“data,suchastext,numbers,sounds,images,anythingthatcanbeprocessedonacomputer”,即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处理的文字、数字、声音、图像等等就是“信息”。计算机是我们人脑的延伸工具,因此所谓信息,其实就是可以通过我们大脑来处理的文字、数字、声音、图像等数据。但我们人脑把这些数据信息“处理”之后,就换了一个说法,看看有谁能回答这个“说法”的英文叫什么?对对,我刚才提示大家了,叫Knowledge,叫“知识”。英文给Knowledge下的定义是“informationthatyouhaveinyourmindaboutsth”,即人脑所拥有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就是知识,也就是说“信息”经过我们大脑识别、过滤之后,就成为“知识”了。

  我们明白信息和知识的含义,就可以给“学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了:学习就是一个人把客观信息转变为自己知识的活动。比如你这个学期学完一册数学书,你的老师或家长常会问你到底掌握了多少,意思就是说你的大脑把这本数学书上的多少信息转变成了自己的知识。这一册数学书中的信息是100分,而你考试考了50分,我们就说你把这门课程50%的信息变成了自己的知识。那么张三或李四考了100分,就是把这本教材的全部信息都转变成了自己的知识。但要注意,张三或李四比你多掌握的50%的信息并不是你的知识,就是说别人已经懂的,而你没有懂的,对你来讲还是客观存在的信息,并不是你的知识。所以信息转化为知识的主体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别人的学习永远代替不了你的学习,你必须自己亲自去学习,因为只有你自己掌握的信息,才真正是你的知识。

  同学们,以上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谈了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吧,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把客观信息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讲完这个问题,我想提两个思考题给大家思考。第一个思考题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每学期花的学费书费一样多,书包里装的书本一样多,老师每天教给你们每个人的东西也是一样多;也就是说在这个教室里、这个学校里,你们每个人能够获得的信息是一样多的。但你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到底把这个“一样多”的信息中的多少信息转变成了自己的知识?什么叫我比你懂得多?就是我把100分信息的80分或90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而你只把50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就叫我比你懂得多,对吧。第二个思考题是,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条件是什么,就是这个“一样多”的信息是如何变成每个人“不一样多”的知识的?是不是因为我比你有钱,我的家庭条件比你的好,或者我比你长得英俊美丽,穿的衣服穿比你的漂亮,因此信息就特别喜欢我,就多多地转变为我的知识,而不转变成你的知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啊?那不是这样又是什么呢?好吧,大家先思考一下,我在后边会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

  现在讲第二个小问题。我刚才说了学习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可是你想过吗,为什么一个人要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习知识来干什么呢?大家一定会说,学习知识是为了考试,为了将来走入社会以后找工作。这个回答并不错,但考试和找工作只是形式,不是内容,或者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学习知识,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生活需要知识。知识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和第一力量,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踏在知识的大地上行走,人生须臾不能离开知识。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就会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茫然无措。比如没有基本的饮食知识,就可能会把有毒食品当作美味佳肴;没有感知路径的知识,就可能会在起步之时就踏入陷阱里去了;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就会把事情做得一塌糊涂;人类没有医疗知识,那么无数宝贵的生命将会在瞬间终结……我们的知识越多,我们的生活就会越安全,我们从事的工作就会越成功。

  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叫“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成了创造财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离开知识,发展经济、发财致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我们这代人二十年前所学的经济教科书中,说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土地和劳动,还学了一句外国的名言叫“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但在今天的社会里,光有这两个要素已经不能有效地创造财富了,还必须要有知识。土地、劳动、资本、管理、知识等都是创造财富的要素,但知识是最要的要素。知识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覆盖其他的要素,通过土地、劳动、资本、管理等体现出知识的作用来。

  大家感觉到了吗,“知识经济”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一个农民守着深山老林里的原始木材,但他并没有发财,谁发财了?买他的木材去加工家具和销售家具的人发财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有知识,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木材的最终用途,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再比如种粮食和蔬菜的人并没有发财,谁发财了?买他们的粮食和蔬菜去开餐馆的人发财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知识,他们用他们的知识改变了粮食和蔬菜的最终用途,制作出消费者需要的美味佳肴来。我们现在要在社会上做任何一件事情,也像加工家具和开餐馆一样,必须要有做那个事情所需要的技术或管理知识,否则你非把那件事情做砸了不可。

  英国中世纪著名的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意思就是人必须拥有知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才能支配自然,才会有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中,知识这个力量显得更突出和重要了,没有这个力量,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必将一事无成。同学们,你们作为学生,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你不能动摇对学习的信念和选择。现在除了学习,你无路可走,因为将来走入社会,除了应用知识去生活、工作而外,你无路可走。

  如果你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想要为国家人民做点事,那也只有努力学习,丰富你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否则你的理想最终就是一场空。不仅个人事业的成就需要知识,国家民族大业的成就更需要知识。比如今天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它的富强是从19世纪的明治维新开始的。明治维新做了什么?明治维新做的最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革教育,发展教育,把文化知识普及于全民,培养出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对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先进强国之林,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它们的教育投入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众多受过教育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起飞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还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在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为社会作贡献,就必须在现在努力学习。

  同学们,讲到知识的作用,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我们社会中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有一种人,他们生产“滋补品”、“营养品”等“附加”性质的产品,其用途只是提高生命的质量,然而他们是“富人”;另有一种人,他们生产“粮食”这种“根本”性的产品,若没有他们的产品,人类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是穷人!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啊?以前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但我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呢?就是拼命读书学习知识,脱离农民,脱离穷人。在很久、很久以前,所有的人都是农民,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都是从穷人(农民)当中分离出富人来,而穷人永远是穷人,穷人闹了千百次革命,但他们依然是穷人。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在理解了学习的含义之后,我就知道农民贫穷的原因了。农民为什么是穷人,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农民所做的事情,太不需要知识,需要太少的知识了。农民干的事情,不仅文盲可以做,缺胳膊少腿的可以做,聋的、哑的也可以做,所以这个行业穷人最多。农民几千年来都是穷人,就是因为农民几千年来都是最没有知识的人。如果有一天,农民这个行业需要学习许多知识的人才能从事,那么农民就会真正脱贫了。以前我们认为贫穷是由于富人阶层的剥削,可是我们闹了千百次打倒富人的革命,结果还是穷人。现在我国农民的教育和读书意识仍然是最差的,我们来自农村的同学一定要明白,你们向贫穷作斗争,第一个要争取的力量是知识,第一个要争取的资源是教育资源。两百多年前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就认为,社会制度的改革,必须从教育入手,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必须从教育入手,正如18世纪末法国政治家狄波多所说“无知是教育的敌人,就像贫穷是富裕的敌人一样。”接受教育会让我们成为有知识的人,现在大家坐在教室里,就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教育资源,这是你这个阶段人生最大的财富,你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资源、这个难得的财富,去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以利于你将来去支配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

  下面我讲第三个小问题,就是回答我在讲第一个问题时提出的第二个思考题:信息转化为知识的条件是什么?大家先说说是什么?呵呵,有那么多的答案呀。好吧,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你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我讲三点我感受最深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方法是技术层次上的,可以叫学习的技术方法。这个方法又有三点。第一点是要学懂,就是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必须是真转化,而不是假转化。我们的大脑把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就像工厂把原料加工成产品一样,要做符合质量的加工,加工出符合质量的产品,而不要做“伪劣产品”。把信息加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怎样才算是符合质量的“加工”和加工出符合质量的“产品”呢?就是你要真正学懂,不是似懂非懂和似是而非的假懂。真正学懂了就不怕考试,做什么题目你都能做得出来。第二点是要熟练。你光学懂了还不行,还必须做到熟练掌握,就是把转化的知识牢固地保留在自己的大脑里,要用的时候马上就能拿得出来。这就好比我们在家里找东西,需要什么能立即找出来,就是因为你非常熟悉那个东西在哪里,而不是一般的知道。学习要做到熟练,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读书、思考和做练习题目。我们学习上有一个忌讳,叫“浅尝辄止”,其实说的就是要熟练,不要只是稍稍懂得一点就停滞不前了。只有熟练地掌握知识,考试答题才会比较快;如果只是懂而不熟练,有可能考试的时候,试卷上的题目你都能做,但由于不熟练,做得很慢,最后时间到了你还没做完。第三点是要认真。如果什么都学懂了,也比较熟练,但是不够认真,那么答题的时候就会答错。大家想想我们考试是否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是看到试卷上得了零分或被扣分的题目,立即惊讶道:啊啊,这个我是懂的,就是疏忽一下做错了!由于不认真做错题目而丢分是很遗憾、很不划算的,因此我们做作业和考试必须要认真地答题和检查。以上讲这三点学习的技术方法就是六个字:学懂、熟练、认真。

  第二个方法是能力方面的,可以叫技能方法。我们当学生要学会一种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现代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叫Link,中文翻译为“链接”,它的原意就是轻轻点一下鼠标把用户从一个网站或网页送到另一个网站或网页,就是在各种信息和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多元、动态、无限的联系。我这里是想把这个词展开来说一下,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你不要光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把知识“链接“起来,为应用服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其实只发明了一件东西,就是“链接”。数学家把符号和思维“链接”,得到公式或计算结果;物理学家把物体“链接”,产生动力;化学家把元素“链接”,产生新物质;管理专家把人、才、物“链接”,产生高效的组织体和经济效益;投资者把自己和银行“链接”,带来资本。我今天在这里干什么呢?就是把我掌握的各种有关学习的知识“链接”起来,给大家发表有关学习和学习方法的演讲。可能有的人,他对学习比我懂得多,学习方法也非常好,但他不会“链接”,因此讲不出来。我们写作文就是很典型的“链接”,如果你的经历很丰富,见识不少,读书也多,文字表达也不错,但你不会把所有这些东西“链接”起来,就写不出一篇好的作文。我们做数学题也是链接,一种方法不行就应该“链接”到另一种方法。背英语单词也是一样,在背一个或一类单词的时候,应该结合相关的单词来一块记忆,

  其实“链接”就是知识的应用。如果你只是掌握了很多的知识,而不会“链接”,那是没有用的。没有被链接的知识是单一、有限、静止的知识。我们说“茅塞顿开”,就是发现了一种知识和另一种知识的联系。“茅草”把“窍门”堵塞了,我们开动脑筋找“窍门”,就是找“链接”。考试先做简单的题目,其中一个道理就是简单的知识会通过我们的记忆“链接”到复杂的知识。总之,我们学习知识懂得应用“链接”,就是学活了,学活了就会有一种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感觉。

  我们今天的信息社会还有一个时髦的名词,叫Look(寻找),这是Link的前提。不管人的大脑容量有多大,有多聪明,学习有多勤奋,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便产生一种需要:就是搜索信息。我们要能够链接信息,就必须学会搜索信息。因此也可以说人最重要的能力有两个:搜索信息和链接信息(2L)。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是不断地发现信息和创造链接信息的方式而已。因此所谓信息革命,其实就是信息搜索和信息链接的革命。

  第三个学习方法是精神层面上的,可以叫“精神胜利法”。这个方法就是要保持乐观自信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把学习坚持到底。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在精神上不能失败,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在学习上都具有我以上讲的技术和能力上的方法,能够学得懂,也熟练、也认真,也会搜索和链接知识,但是你却不能把这个学习活动坚持到底,那么相对于最终的目标而言,你的学习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我们的学习是如何失败的,如果从这个学习方法上来回答很简单,就是你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比如你计划每天背10个英文单词,第一天、第二天都圆满完成了;可是第三天有别的事情耽误,一个单词也没有背;那么第四天、第五天呢,还是有点忙,于是虽然有背5个单词的时间,但却一个也不背了;然后第六天、第七天以至第二周、第三周,即使每天都有背诵5个、10个甚至20个单词的时间,结果还是一个也不背,完全放弃了。再比如你要做一本数学或英语练习题,计划每周做一个单元,可是第一周没做完,第二周也没做完,然后第三周就干脆不做了。再比如你去考试,拿到试卷后发现有一半的题目看不懂,于是就慌了,然后就应付差事,胡乱做一下草草交卷,并在心里安慰自己:以后好好学习,下次再认真做吧。本来你要是竭尽全力、认真去做,可以做对50分,但由于精神崩溃,结果只做得20分或30分。同学们,这样的例子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出现啊,如果经常出现的话,那么你的学习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个学习失败的原因:失去信念,精神崩溃。由于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在一件又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上采取退却的态度,把成功的希望永远推到以后,等到由我们亲身经历的一连串事件组成的时间链条长达半年、一年、两年之后,我们这段人生就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难,而你要真正开心、快乐并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欧洲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有一句名言,叫“由于信仰才产生知识”,就是一个人必须拥有信仰,才会有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坚持学习获取知识。作为学生,最起码有一点你必须要坚信不疑:只要你坚持,就会不断靠近成功,就像走路一样,只要坚持走,必然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同学们要自我检查一下,你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信念。如果没有,知识就会与你分道扬镳,你的学习早晚是要失败的。为什么计划每天背10个英文单词,背到第三天就不背了?计划每周做一个单元练习题,做到第三周就不做了?为什么考试的时候,看到试卷上有一半题目弄不懂就放弃了?就是因为你在困难面前被吓倒了,失去信念了,精神崩溃了。

  所以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一个人只有坚定的信念,精神不崩溃,从我们性格中去掉“退却”的因子,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使学习不断进步,知识不断增多。

  最后我想说一点,希望大家学习我的学习精神。我是一个很笨的人,我前面讲的几点技术和能力上的学习方法,也是几十年学习的感受,可能现在的小学生都觉得是非常简单的方法。但我有一点最宝贵的,就是最后的这个“精神胜利法”,我在困难面前始终坚持不懈,面对“绝境”决不退缩。比如1996年9月,我们现在“天力电脑学校”的前身“天力电脑培训中心”招收第一批学员。开学之后有天下午,校长突然对我说,要我第二天讲授当时国内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WPS,可是我那天下午还一点都不懂这个软件。我那时38岁,计算机操作水平只是刚学会五笔打字,指法练了一个月还不会盲打。但我没有退缩,我相信自己是个天才的老师,能把这们课程讲好。于是当天下午我赶紧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从教科书上整理抄录成讲义稿,晚上学员下机后,就独自在机房里练了个通宵,天亮时在办公室沙发上打一下旽,然后就登台讲课了。我一站到讲台上就立即进入角色,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把授课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这第一次讲授的电脑课很成功,而且学员还认为我很渊博,懂得很多哩,哈哈。

  这次讲课的“惊险一跳”使我感悟到——最高超的教学艺术就是“一碗水倒出一桶水”。其实我们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信念和意志能把“潜力”迅速地转化为“实力”,从而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以后我所第一次讲授的软件,除了屏幕英语,都是边学边教,已经没有“惊险”的感觉,而且还显得驾轻就熟了。我进入“天力电脑”的第一天,电脑知识几乎为零,即使是阅读最简单的电脑课本,也感觉像看“天书”一样。但经过这“惊险一跳”之后,我就每每一点一滴的“突击成功”,除了克服困难认真自学,还经常请教比我小十多岁、二十岁的年轻人,甚至还虚心向学生学习。

  其实我们许多时候没有把学习搞好,没有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并不是学习的内容有多么深奥,要做的事情有多么困难,个人的条件有多差,而是你没有把一件极平常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古人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你做雕刻半途而废了,即使是一根烂木头也弄不断它啊;如果一直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戳穿它。大家要相信这个极简单的道理,并付诸行动。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进行这一番交流,希望大家在寒冷的冬天仍然充满热情的斗志,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