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立年景


    今天是8月23日,进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
    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处就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意味着暑热结束。旧时,劳动人民已总结出处暑时节相对应的物候变化,如老鹰开始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等,以告诫后人应顺农时行事。
    处暑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开始下降,但还受到暑热的影响,各地白天气温仍然普遍较高,只有到晚上才会感觉到秋天凉意的存在。随着处暑气温的逐步下降,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早晚气温差异大,人们要随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防受凉。
    就农事而言,处暑以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此时各种庄稼生长最快,民间常说 “处暑禾田连夜变”,说的就是这个理儿。但此时还应加强田间管理,以保证作物秋季的快速生长成熟。人们的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处暑这天下雨意味着秋天的雨水会比较多。俗话说“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其实,这句俗话仅是就不同作物而言的,如黄淮地区以及江南地区的早稻、中稻正处于成熟关键时期,处暑的连阴雨对其就非常不利。像全国大部分棉区的棉花正处在结铃吐絮期,阴雨连绵则会导致棉铃大量腐烂。此时对棉花进行整枝摘叶推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更有利于棉花的成熟。但对于正处于江南单季晚稻而言,充沛的雨水却显得十分重要,要是遇到干旱天气则要及时灌溉,否则会导致晚稻穗空壳率升高。
    山东有“处暑立年景”的说法。意思是各种作物,如玉米、谷子、黍米、高粱、棉花等正处在成熟的最后关节点上,丰收与否主要依仗处暑的天气和人为管理。若处暑天气应作物之需,就会出现丰收之年,也应了人们期盼五谷丰登好年景的愿望。所以说,处暑时节也就定下了全年的丰收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