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余秋雨的华而不实、装腔作态
——《解剖余秋雨<寻觅中华>》之二
转:北京方雨
【陈明远按语】
北京方雨教授对于余秋雨新书《寻觅中华》做了翔实、深入的解剖。特此推荐给广大网友们一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揭露真相,让余秋雨“说谎骗人成性”的花招原形毕露,为世人皆知,为小人预警,为后人足戒。功莫大焉!
【摘引评论】
(1)老余其实……让人失望,商人味比文化味还浓了,还口口声声说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与“官”勾结太多了,现在该改姓“商”了。
(2)这样自相矛盾的文字余写了也不检查一下,真是服了他
(3)以余之矛,攻余之盾,痛快!对不起余大师,我还是得用成语,哈哈!
(4)余先生貌似大家,自命不凡,好像不胡言乱语就不能彰显自己之高之大。
其实,这样才有失自己原有的人品和文品,把自己打折了!
(5)余秋雨确实可恶:他自己言行不一,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写文章用不用
成语,怎样用成语,用什么成语,都是作者自己说了算,哪里用得上别人
来教训?余真是老糊涂了!
(6)我感觉余秋雨和周老虎相似,一对垃圾!
(7)不明白为什么(余秋雨竭力主张)大家都不能用成语,而余先生自己用,
是怕大家超过他吧。
(8)跟余秋雨这种文化骗子较真……最好就是无视其存在
(9)余秋雨就是个习惯在风月场所卖弄风骚的娘们……余秋雨连脸都不要了,
还要成语?
(10)余秋雨本来就是个沽名多钓誉“伪文人”,看他每次在歌手演大赛的
点评时那不可一世的样子,贬低起人来是那么地尖酸苛簿,好象天下只有
他一个人有文化似的。从不看他写的文章……(下略)
【北京方雨正文】
在《寻觅中华·历史的母本》中,余秋雨这样教训读者:
“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
在两次青歌赛上,余秋雨也曾多次大谈他从不用成语。第12届青歌赛上,他对全国观众宣布:
“我写作的秘密,就是不要用成语,不要用形容词,它会阻碍你的写作水平”
既然余秋雨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文章中正式提出这个主张,想必他一定会身体力行吧?可是,我发现他这一页上明明就有八九个成语!我决定较较真,就仔细检查了一下这篇《历史的母本》的全部文字。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就在他这篇教训读者要少用成语的文章中,总共不过约8200个字符,他却用了50多个成语,也就是平均约160个字符出现一次成语(博主注:本自然段165个字符)!
请教余秋雨先生:您“不用成语”尚且达到如此频度,那是不是每句话有一个成语才算“用成语”?
我这个学理工的人比较笨,也不怕繁琐,怕大家不信,在这里不厌其“繁”地把余秋雨在这篇《历史的母本》中所用的成语列出如下(其中有的是成语变形或转义,有的是写错了,括号内的数字是使用的次数):
舍己救驾(舍己救人),宁死不降(宁死不屈),由深入浅(“由浅入深”的反用),一鸣惊人,
有史可循(有章可循),文人墨客、不肖子孙,招之即来(应为“召之即来”)(2),挥之即去(2),天人之际,一家之言,万家灯火,奇耻大辱(3),生死关口(生死关头),千秋万代,金戈铁马,豪言壮语,兴致勃勃,身强力壮,浩荡之气(浩然之气),无可比拟,步履维艰、不足凭信(不足为凭),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不言而喻,山呼海啸,英气勃勃(应为英姿勃勃或生气勃勃),寡不敌众,落井下石,开疆拓土,出乎意料(2),意气风发(2),神不守舍,九牛失其一毛(“九牛一毛”引申),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怦然心动,冷若冰霜,眉飞色舞,经天纬地,哗众取宠,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华而不实,装腔作态,参差错落,生动活泼,佶屈聱牙,不伦不类,朗朗上口。(注:这些成语全部可以在权威的成语词典或网上成语词典——如“汉典网”上查到)
这些成语尚不包括余秋雨自己“创造”或不知从什么地方搬来的类似成语的四字词汇,如:川上逝水,以史立身,市声田歌,人伦之常,风尘万里,捕云驯海,如云似海,天道人心,仁政至德,似俗而雅,讷讷难言,坚冰如砥,征战杀伐,万丈豪气、千里雄风,等等。也不包括显然是来自成语,但被他“修改”或“合成”得走了样的成语,如“戛然中断”(戛然而止)、千古一笔(千古一辙),拍案指点(拍案叫绝),轻重远近(轻重缓急)。
这些成语还不包括余秋雨用了,但没有收入大多数成语词典的四字俗语(有人称其为“准成语”),例如,以人为本,死记硬背,难以启齿,战果累累,英年早逝,夹叙夹议,点到为止,不值一提,凉气逼人,身陷绝境,愈演愈烈,莘莘学子,等等。余秋雨曾公开表示这些也算成语,因为在前年的青歌赛一道“成语接龙”题上,他就兴奋地夸奖选手“心想事成”这个“成语”用得比标准答案“心猿意马”更好。
这些成语更不包括余秋雨文中引用别人话中的几个成语(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欢聚一堂)。
至于滥用“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那更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根本数不胜数,没了这些,他的散文就真要“散”了架子了,这里就不再为他清点了。
请余秋雨先生解释一下:你反对并嘲笑别人用成语,自己却这样海量使用成语,是不是也“不像正常人说话”呢?算不算“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呢?
余秋雨在这篇文章中竟然狂妄地指责枚乘(代表作为《七发》)和司马相如(代表作为《子虚赋》)等历史上的文学大家说:“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
(注意这一段话中就用了三个成语:引经据典,华而不实,装腔作态)
我看,把这评价回赠给余秋雨自己是再合适不过了。
【附录评语】
(11) 余的文章都是乍看起来很美且命题庞大,动辄人类、文化、生命云云。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文史知识、人文思考、不尚权威的人琢磨一下(何况像方雨老师这样的高素质纠察队员是“一抓一大把”),他的文章就经不起推敲了。
(12)现代社会都强调一个程序正义,余的文章被千夫所指可能就败在这个程序不正义上。
(13)余秋雨这个人已经不止一次说这说那了,他几次说撂笔不写了,结果几次又提笔写了.呵呵,他的话不用当真!主要是余这个人虚伪,扭捏作态(这成语用在他身上很合适).让人反感.……
(14)在余的博客中,吹捧自己的文章真是汗牛充栋。
(15)余秋雨的虚伪我想不用博主的文章也能昭然了。他的文章我看了,读起来也蛮上口,但是始终娱乐性大于实用性,而且不乏陈腔滥调和高谈阔论。他自以为自己是文学大师,其实不过有点文采而已,文章缺乏真正的思想和时代性,也就是嚼人家吃过的残羹。所以他去青歌赛也就糊弄下那些文学功底比较薄弱的歌手们而已。
(16)余秋雨咒骂批评他的人是“文化盗贼”,他宽容别人了吗?明明是上海文革期间的写作组成员,没人追究他,算宽容了吧?可他得寸进尺,宣布自己是应周总理的号召去编写教材、编词典!他文革中写的教材在哪里?他文革中编的词典在哪里?我手头倒有他文革写的批胡适、批水浒、批斯坦尼、吹捧上山下乡的文章!
(1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但我也听说:闻过则喜,而余秋雨是问过则怒,闻过则骂!
(18)余秋雨只是媒体时代炒作出来的一个心口不一,满嘴仁义道德、文化科学,甚至有时候还念阿弥陀佛,满肚子男娼女盗、金钱地位,且不时以国家领导人的口吻发言的名人,为了避免污染,公众最好离他远点,最好忘记他。难得博主对他进行如此透彻的分析和批判,这种批判无疑是一种公益事业。
(19)在涉及中华文化的走向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上妄加挥洒,不仅幼稚,而且极不负责任。关于成语的高论,也是一例。
匿名的“保余”帖子,妙语连篇,如花似玉,目不暇接!
特摘录一些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1)保余者在北京方雨教授等人指出的铁板上钉钉子的 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余秋雨文章带有大量错误,却把它美其名曰:“美丽的错误”!
(2)保余者居然说出“余再撒谎也是余的亲历”这样的 狡辩来!
按照保余者的辩护词,余秋雨的 “亲历” 也就是 余秋雨的 “再撒谎”!
妙不可言!原来保余者深知“余大师”的撒谎也是亲历、余的亲历也是再撒谎!
(3)请问谁“是人格不健全的人,连起码的尊重都不知道,胸襟比苍蝇都小”?
不是别人,正是这个“死不认错、死不认账、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余秋雨!
(4)“给余老师擦屁股也嫌你脏”!原来你也知道你的余老师一屁股又臭又硬的 屎厥头,却死也不肯(不敢?)擦干净耶?!
(5)“是不是余秋雨的书就一定是狗皮膏药,甚至毒药没有一点可读性呢?”看来保余者已经节节败退,竟然退到不得不论证“是不是余秋雨的书有一点可读性呢”这样可怜可悲的 地步啦!哈!
(2008-08-25
00:43:02)
请继续阅读:
余秋雨读书的地方是蒋介石的藏书楼吗?——《解剖余秋雨<寻觅中华>》之一
北京方雨其他批余文章:
君主成了公子,王尔德入籍德国
余秋雨在洪堡大学乱点鸳鸯谱
余秋雨对汉字和古埃及文字的错误认识
余秋雨得了“悖论”强迫症吗?
余秋雨能靠中文资料和猜测考察世界吗?
余秋雨的混乱逻辑
余秋雨在冰岛和芬兰陷入恐怖与绝望
余秋雨在德国“学生监狱”里犯的错误
余秋雨的又一惊人发现——“巴黎没有十八世纪的建筑”
余秋雨的“悖论”不成立
余秋雨的“都市逻辑”立论是错误的
余秋雨一个点评出现三处错误
余秋雨越描越黑
评余秋雨的歪诗
与巨川谈余秋雨的对联
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
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
北京方雨原创与转载的全部评余秋雨的文章(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