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怎样救市


                    段拥军

 

应该救市

 

政府该不该救市?答案简单明了:该救!对数千万人参与的巨大市场,对于承担着企业转制与融资任务,创造着企业所有者,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经营行为的股票市场,对于国家金融业有着深远影响的资本市场,对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引进和建设的重要机制,也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须臾不可离的重要市场,政府投入巨大关注合情合理。因为这个市场运行正常与否,存在的问题解决与否,不仅关系到宏观经济(涉及国家金融与社会资金链的安全),也关系到微观经济(一些企业发行不了股票,将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不仅关系国家金融,也关系社会民生(数千万股民的喜与乐,正常生活与非正常的感觉)。万一这样一个重要的市场出了问题,出现了危机,对承担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责的政府,出面救市,理所当然。吴敬琏先生说过这样的意见,各国政府也这样做过:香港当局、台湾当局、美国政府都这样做过,且美国是在不久前这样做的。

 

现在真正的分歧是:政府救不救得了市,怎样救市。按照一些人头脑中的救市观念,政府救市,就是出两三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利好政策,一举改变股市的颓势,令股指重续升势,至少也使股指稳定下来,不再深幅下跌,不再创造世界罕见的下跌记录。

然而政府干预真有那么大的功效?

 

有人说中国股市是政策市,因此政府政策对股市走势有巨大影响,并且可以拿出一打以上政策导致股指上升和下跌的例子。可仔细分析一下人们就会发现,许多政策发挥神力时候,往往是股市处在某个关键点位或处在某个特殊环境的时候:比如刚刚经历一轮快速涨升达到相对的历史高位,此时突然遇到重大利空政策出台,像1997年12月人民日报社论或去年5.30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这样的政策,致使股市暴跌;或者,股市历经长时间下跌,人心涣散,所有的人不再对股市上涨的抱任何幻想,突然间政府的发布了一个或两个特大利好政策,如邓小平南巡讲话这样的支持市场经济的政策,令股市发生井喷行情,新一轮股票上涨开始。

 

长期从事股票买卖或对股市技术分析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股市自身活动规律使然,股市的正常运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当一轮牛市行情蓬勃展开,其涨升一次一次超出人们预期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做多的市场行为当中,此时股指走势必定呈现疯狂的态势。不久,长期涨升积累的巨大获利筹码和股市处于颠峰位置人们很大的精神压力与恐惧心理,都为未来一段时间股市的暴跌创造了条件,随之而来的自然是股市的下跌周期。

 

当长期下跌使得人们期盼上涨的愿望一次次破灭,最终使人们的做多信心丧失殆尽。在空方再也没有力量使股指深幅下跌,多方再也不愿割肉出局的微妙平衡中,一般并不大的资金的突然入市,就可能带来股指的快速上升。每当市场处于这样两类关键的时刻,政策的效用就会被成倍放大。因为此时政策成了引起股指发生巨大变化的触媒或信号。而真实的情况是,没有这样的触媒或信号也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触媒和信号发挥这样的作用,谣言能够使股市上涨,也能导致股市暴跌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

 

依照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市场参与者往往把自己的心理预期投射到市场上,又在这一心理预期指导下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定行为强化了特定的预期,因而股市的波动每每呈现出下跌过度和上涨过度两种常见的倾向。涨得快涨得猛,下跌的就快,下跌的就猛,长期上涨预示着长期下跌。当我们屡屡把中国股市称之为政策市,而不是依据技术和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呈现自然走势的时候,我们怎么不追问一下,那些在股市长期走牛过程中政府出台的重大利空政策,和那些在股市长期低迷过程中政府出台的实质性的利好政策,它们对市场运行究竟产生了多么大的实际影响?我们怎么不思考一下,造成大行情或大跌市的众多利多或利空政策中,哪些是非常重要的,有实质意义的,影响长远的,哪些是不值一提的。从给股市造成的后果看,是政策本身的影响大,还是股指运行的阶段或股指运行的环境所起的作用大呢?

 

怎样救市

 

政府究竟有多少手段可以左右股指的走势?说起来好象有一大堆:控制与放开新股发行上市融资的节奏,提高或降低交易印花税、股票融资额度,扩大或减少各类基金发行包括海外基金入市,严肃或不严肃打击市场违规活动、过度投机活动,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等等。当然,还有建立平准基金引政府资金直接入市稳定市场的手段。这里面,除了平准资金入市与扩大股票融资等有限的政策手段,对市场实质性影响可能较大外,其他的政策对市场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今年以来,政府已经用了上述手段若干次以影响市场,可现实效果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中国股市还是势如破竹地一次次跌破整数关口,从6000多点跌至3000点以下,市值蒸发50%以上。

 

是政策的调控力度不够!政府还有什么样的手段加大调控呢?将交易税再降,或干脆降至零?宣布使新股停止发行一年,再批准一些境外资金入市,或再审批一批新基金发行?这些,看来都不是办法,也达不到它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在笔者看来,政府能够救市,进而稳定市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只有一条路:加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规范股票买卖交易行为,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和风险提示。

 

股票市场的基石是合格股份公司的存在与运行,我们是在几乎没有或很少听说股份公司的情况下开放股票市场的。没有见过我们经济生活中开展过多少创造合格股份公司的运动;也很少见证监会等等部门组织过优秀股份公司或合格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宣传推介活动,只见过发股票、买股票、炒股票。其思想观念的误区是:只要放开股票买卖,股票交易兴隆,合格的股份公司就如同合格的白菜萝卜一样,会很快生产出来。换言之,只要有股票市场,就一定会有合格的股份公司。只是这个观念,就像只要有软件买卖或只要放开软件市场,就一定有合格的软件生产出来的想法一样,是错误的。

 

而如果没有一大批真正合格的股份公司,我们的股票符号买卖市场,就是建立在废墟上的大厦,其愈高大,风险愈大。我们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股份公司上百年走过的路程,这不是我们的骄傲,而是我们早已存在的大跃进冲动的表现。是把放开股票市场买卖必定带来股份公司发展的想象,看成与放开纽扣市场,必定带来纽扣生产繁荣和发展一样简单的事。这个基本的认识误区澄清与否,牵扯到我们股票发行的速度、建立股票市场的宗旨,牵扯到我们的上市门坎与上市公司建设;也牵扯到我们是把上市看成是集资,还是改变治理方式治理结构的手段,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危害是深远而长久的。

 

与发行股票相类似的一个重要制度建设是基金发行。我们社会在基金管理当然更包括在合格股份公司建设方面缺乏经验,缺少人才,加上股票市场的波动又较大,因而基金公司的发展建设在我国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应该追求在短期内形成巨大的基金规模。短时间内基金发行得过多过滥,一方面容易把许许多多不晓得相关信息,不了解基金运行管理操作真实情况的普通民众引入巨大的风险之中;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大跃进式发展必然出现的众多问题。

 

规范股票交易行为,就是防止股票操纵,防止少数人利用内幕消息、内幕交易、利用庞大的资金实力大比例控制股票筹码,最终操纵股票的走势,获取暴利。这种事例在我们市场发生得太多了,前几年的亿安科技,后来的康达尔,到近来的杭箫钢构,还有最近查处的个别市场人士建老鼠仓的行为等等都是。这一类违规行为普遍发生、多次发生、屡禁不止,说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管理差强人意,由此造成的风险同样是巨大的。

 

由此更进一步,一些人或者机构不仅将一两只股票搞成庄股模样,让它怎么涨就怎么涨,让它怎么跌就怎么跌,而且也把大盘搞成这个样子啦。这种少数有实力者对市场的随意控制,风险和危害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政府主管部门遇到非正常市场行为,希望对市场进行合理维护时,将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虽然,大资金对指标股大盘股的投资与持有,也有其合理和稳定市场的一面。但是,如果少数机构,在大盘高位运行风险很大时,操纵大盘权重股疯涨;而在大盘屡屡下挫、动能不足时,又联手深幅打压大盘股,造成已经趋于稳定的大盘再次暴跌,这将成为造成股市不稳定的又一风险因素。这种情形已经在数次行情中多有表现,最有名的当属2005年6月初,股市大盘经过长期下跌,已跌无可跌之时,有一只权重股却以跌停板的方式开始新一轮下跌,其砸盘意味之浓,简直太明显了,其后果,当然是造成市场的进一步恐慌。

 

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不论是大盘走势好还是走势差的时候,都应该积极去做,因为它们属于影响长远的制度规范建设,属于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工作,不做好这一类工作,市场的风险和不公正就会严重存在,最终必定影响股票市场健康发展与真正稳定。

 

防范系统风险和注重社会心理疏导

 

 这个作用我以为是政府股票市场管理上能够起到的最为重要的作用。注意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防止大跃进的风险;注意企业融资速度和融资规模,防范个别企业圈钱不顾一切的一锤子买卖行为;注意股指快速上升或快速下跌,留心股指被操纵的可能与危害。关注这许许多多的现象与问题,化解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之所以是政府的责任,因为这是个人和众多市场参与者无法改变也无法预防的。

 

股票市场是数千万人参与的、需要资金量非常大的活动,其正常的走势与变化,应该是上下幅度有限的,人们能够感觉和意识得到的。如果有一天,市场总是出现令人怎么看也看不懂的行情,总是出现过度上涨与过分的下跌,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是投机活动猖獗还是违规行为盛行,需要管理层及时察觉及时出手,不能让我们普通股民总是感觉到极不公正、极不合理、极不公平。一些机构和大户,该违规的时候违规了,该跑的时候跑掉了,钱也装好了,身子也站正了。这时候有关部门才开始检查他们的操作姿态是否正确,才开始了解他们买卖活动是否合理,这不仅让人感觉到强烈的马后炮意味,还容易使一些违规者有了新一轮借政策反向操作的机会。政府管控慢半拍,是我们管理上的一大弱点。

 

政府不应该控制具体的指数,也控制不了。但政府应该关注股指的涨跌方式、涨跌幅度,暴涨暴跌、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都是不正常的。发现了某种不正常的情况及时制止,发现了歪风邪气坚决予以打击。政府在查处杭萧钢构股票的时候,其实此前很久,已经有不少股票呈现出那样的疯狂态势,主管部门一直没有严肃的表态和认真过问,这就使得一些后来者大胆效法,也使最后的处理面临法不治众的尴尬。这两年我们在调控市场上,至少有两次失误。一次是在股市已经走稳,且开始走不回头的牛市行情时,我们的报纸却出了鼓励股市上涨的文章,称当下的股市是恢复性上涨,是正常合理的。这种舆论既有火上浇油的意味,也有锦上添花大可不必的感觉。另一次是在去年5.30,主管部门看到股市明显的泡沫加剧和已经有些疯狂的走势,毅然采取了果断调控措施,大幅度提高了股票交易印花税,令股市受到很大震动。这个措施本来是表明政府对市场走势的态度的,如果大盘在当时那个历史高位(4300多点)上调整下来,很多资金会慢慢出来,很多人会见好就收,其风险会小得多。又何以会达到另外一个更高峰,积累起更大的风险,让更多的人、更晚直觉、更不懂市场的人深套其中呢?

 

另外,还有一点是政府应该作为的,即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关键时刻的舆论表现,注意正确适时地引导舆论。对于股市房市这些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很大的市场的调控来说,有效运用报刊电视等舆论手段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股市疯涨开始之际,在电视上多播一些看空股市的言论,报刊上发表一些前些年高位套牢者近日解套出局的消息。在房价疯涨之初,常常播一些哄抬价格骗人的伎俩,印一些美国或者香港房地产下跌造成的社会危害和个人痛苦的新闻旧闻,这些东西对市场的降温作用,会比一两条增加税收的政策大得多。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及其舆论,在这些敏感的影响重大的经济问题上,在房价一年涨升几千元,在股市叠创历史新高的时候,很少通过电视和报刊舆论对这些现象发出强烈质疑,提出过影响巨大的反对意见。既然放弃了坚定的舆论引导这一政府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最有效的调控手段,今日招致批评和埋怨也就无话可说。

 

许多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很简单。股市涨是对的,多年阴跌、一朝翻身,大涨也是有理由的。百年奥运,在中国举办,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不可能用一个大跌的股市迎接奥运,这些理由都不可能错。问题是市场疯狂起来,政府就可能控制不住,意料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你股票狂涨,从几元涨到100多元,且看不出应该涨的理由。一只股票两个星期内价格翻番,连续十几个涨停板,大盘只涨不跌,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这样涨下去,泡沫必然多,一旦多到一定程度,泡沫破灭,就要害人害社会呀。在那些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日子里,连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都说:我一直买进中国股票,不卖!但如果股市涨得太快,我就不得不跑了(大意)。这个时候,拥有历史经验和大量信息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一些社会心理和市场政策的疏导,让股市参与者大脑降降温,让保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金赶紧获利出局,让沉迷于股市、不懂股市活动规律者头脑清醒一点,这本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市场爱护市场的行为,也是一次挽救市场的良机,是政府该做的,也明明白白是好心。

 

主管部门这样做了,只是最后却犹豫了,希望能避控制股指之嫌。在5.30之后,有机构出面说:没有打压股市,股市入市资金还在增加云云,与此同时,又迅速审定了一批基金的发行。应该说,后来在那些时段进入股市淘金,进入基金投资的人都被绑在了高位。这就是看到了问题不果断,听到怨言就犹豫带来的恶果。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房市,如果不是采取绥靖主义,而采取果断抑制房价的政策,房价会在政府下大力气调整的几年后——2007年,大幅度的疯涨吗?会把那么多高位买房者套住吗?会让那么多银行资金陷入风险之中吗?现在房价要从高位回归,如同股市去年6000多点下跌,谁能挡得住呢,国家资金能挡得住吗?

 

    在金融交易活动中,非理性是买卖双方的。当你今天说股市(或者将来说房市)单边下跌不合理,下跌幅度创历史水平不应该时,你应该明白:是当年促使股市疯狂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今天的后果。在我们一些朋友眼里,似乎股票从10元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涨到90元,就是合理的正常的。既然已经涨上来了,短短的时间内下跌50% 就是国内外历史上没有见过的现象。但是,一只股票没有任何理由连续十几个涨停板,价格涨得面目全非,这就不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现象了!当人们把股票全流通这样一个股市巨幅扩容的重大利空,解读成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策利好,让股市单边上涨不回头的时候,其实已经埋下了股市大跌的祸根。只是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去想这个利好真正兑现意味着什么!这又能怪得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