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内涵,政治价值取向认为,传统社会政治体制存在极大弊端,表现在权力的过分集中,地方和个人缺乏约束和积极性。转型就是要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由权威主义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2、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动因,政治价值取向认为,体制转换过程中,利益分化加剧,新的利益群体政治参与的要求越来越高,旧的政治结构和体制不能容纳和推动政治发展,政治合法性受到挑战,政治有效性严重失灵。
3、关于政治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和方式。作为主体的力量只能一种,或者是体制内的,或者是体制外的,而不能同时兼有两种。从总体上讲,体制内力量是代表传统的;体制外力量则代表新生事物。但是,新生事物并不全部有益于公共利益。以体制内力量作为政治转型主体,其运行结构模式(模式1)是:体制外要求(动力)→体制内评价(主体)→体制内转化→内外整合。这种转型必然是渐进的。这是因为体制内力量对体制外问题的认识需要过程,还因为重塑的手段是来自体制内的,手段和对象千丝万缕的同质性联系,决定了转型的进程是艰难的、渐进的。以体制外力量作政治转型主体,其运行结构模式(模式2)是:体制外要求(主体兼动力)→制度破坏→制度缺乏→政治动荡。这是因为体制外力量之间缺乏既有的协调机制,且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起这种机制,同时还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缺乏足够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换新体制。这种转型高代价和高成本,也容易引起民众对新体制的认同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亨廷顿指出,为避免政治衰败,政治现代化应尽可能借用传统制度控制和协调社会势力。从两个模式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模式1实现了体制内、外力量的秩序竞争;而相反,模式2往往由于协调机制和利益综合机制的破坏,从而失去了竞争的秩序保障。
4、关于政治现代化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从政治运行结构来看,政治现代化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结构自身的现代化;二是政治与社会关系结构的现代化。政治价值取向主张减少矛盾,维持相当的公平和均衡,因此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反对收入差距扩大;强调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反对给发达地区锦上添花;强调产业扩张和建设,增强就业,反对具有风险的新产业急速上马。这就要一方面强调强化对社会的调控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主张有限和渐进政治动员,发展基层民主(包括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单位自治)。这就将政治现代化分为三步:一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逐步改革政治与社会关系结构;二是进而改革政治结构自身;三是最终实现政治的完全现代化。
5、关于政治现代化的陷阱,政治价值取向认为最大的问题来自对传统政治体制激进、全盘的否定,包括政治目标受到怀疑、政治结构遭到破坏、政治功能发生萎缩、政治过程发生扭曲,从而形成制度缺乏、社会动荡。因此,政治改革必须小心谨慎,逐步推进,以免陷入政治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