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道蓝色的风景线


北京奥运会值得我们留恋的东西很多,其中我觉得,那支身着蓝色T恤衫的志愿者大军,就是一道最美丽、最值得赞颂的亮丽风景线。在我的脑海中,最初的奥运会概念似乎很遥远,那不过是少数体育精英们的事情。然而,随着1984年中国全面进军国际奥运会赛场,尤其是北京开始申请奥运会的举办权,我的确感觉到奥运会其实离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距离很近很近。奥运会也绝非仅仅是少数体育精英人士的事情,“重在参与”这个目前广泛使用的时尚概念就是最先发源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直到此次北京奥运会的华丽亮相、完美闭幕,我们对于奥运会的理解无疑又大大加深了许多、许多。而在这个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中,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就起着十分巨大、无可替代的非凡作用啊。

一直以来,面对中国逐渐强大的事实,许多人在对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信心十足的同时,对国人的文明素养和精神世界的进化问题却忧心忡忡。这也难怪,中国工业化发展时期的确很短暂,工业文明给中国人精神世界洗礼的历史影响的确还非常有限。尽管中国目前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坐四望三,甚至坐二望一的明天也已经完全可以预期了。但几乎所有清醒、理性的人,都要正视这样一个令国人较为尴尬的事实:中国国民的文明素养的提升,将会比经济实力的强盛遥远、漫长得多。一些到国外走过的人,很自然地把国人与老外在日常卫生、交通守则、环境意识、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简单的类比,结果恐怕都会对中国赶上人家的文明程度的可能异常悲观。

不和老外比较,我们国人也许对自己的许多行为习以为常,即便是知道那些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任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不分场合抽烟、不自觉帮助弱势人士等行为不大文明,但因为习惯成了自然,这些陋习仍然堂而皇之地大量存留于我们的身边,以致使得许多人对此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如果不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将国门打开,我们这种陋习不知还将延续多久。此次举办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的国门打开得更加彻底,我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最主要的,显然不是我们的中国体育健儿获得了多少块金牌和奖牌,也不是举办奥运会对中国城市建设速度的推动有多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起到多少促进和拉动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从根本上提升了全体国民精神素养,让全世界的人从不同角度更近、更多地了解了一个现代的、发展中的中国。这个作用当然并非是奥运会举行期间这短短16天的功效,这其实是一个不短的、远未完结的历史过程。它从中国开始奥运会的申办就开始了,并在此后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直到中国文明的进化与当今世界的现代文明所完全融合。

说起来,文明是个挺深奥的词儿,但细究起来,其实又非常简单。文明无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当你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把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将别人的方便看得比自己的方便更重要、将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生活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形式的时候,你其实就自然完成了一种现代文明的进化,进而成为了文明社会的当然成员和积极的促进者。因为任何不文明的行为,都是以损害别人乃至公众利益作为前提的,即便是不主动帮助弱势人群这种行为,尽管在形式上似乎并没有直接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造成什么直接的伤害,但这种无视别人需要帮助的事实而却无动于衷的状况,其实就是对社会文明意识与环境的一种亵渎和污染,而如果有未成年人目睹了这不文明的此情此景的话,这种对幼小、纯洁心灵的毒害作用就是非常严重的了。因此,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构成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环境的要素,只要你这个生命体现实存在着,对这个环境的作用就是必然的,或正面、或负面,两者必居其一。

此次北京奥运会创造了许多奥林匹克历史上的“第一”,其中志愿者就是占有突出位置的闪光点。在那个绚丽的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首次由三位新当选的运动员委员,向十名奥运会志愿者的代表赠送了充满敬意的花束。这个首次列入奥运会闭幕式的隆重仪式充分表达了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对此次中国百万奥运志愿者的尊敬和爱戴,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含义是极为深远的。在2008这个注定令国人永远铭记的年份里,有许多关键词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国人记忆深处的。其中,“志愿者”就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它不仅构成了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的一条亮丽风景线,也同样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难忘人文景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志愿者精神将会越来越多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层面,会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全体国人完全有理由对此充满期待,因为我们大家也许在不久之后,都会觉得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是我们共同的精神需求。到那时,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何止是百万大军?一定会形成令世界惊叹的亿万雄师啊!到那时,中国必然为世界最强、并为各国朋友最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