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第二次资产价格重估的历史阶段——之三


 

第一次资产价格重估时的教训

我在上篇文中谈到,我国经历了第一次资产价格重估,资产价格普遍涨了20倍,虽说是价格关平稳度过但是若细细说来,也还是险象环生。这些险象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训,并成为我国由计划制度朝市场制度过渡的宝贵的财富。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财富几乎从来没有人公开总结过,我们一向敏感、好事的媒体也似乎把这段历史遗忘了。借着近来都在总结改革30年的热潮,通过回顾和总结,也好把这笔存量资产盘活。

让我们重新翻开厚沉的历史,

当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因联产承包试点突破并取得全面成功后,改革之风吹到城市。各地区大大小小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为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第一次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集体和个人蕴藏着的长期被压抑、被摧残的能动的力量找到了宣泄火山口,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在这一股势如破竹的改革大潮中,人们很快地感受到了瓶颈制约。这个瓶颈就是价格。因为当时尽管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如雨后春笋,但是很多是自发的、分割的,甚至还有不合规的。尽管如此,还仅仅是计划外的一块,主要是对乡办企业、民营企业比较有利。国有企业还是处在计划体制内,手脚还是被捆绑着,这就是双轨制。主渠道还是计划的,特别是价格是被管制的,甚至有些用了市场的资源进行了配置,可是价格不能市场化仍然是国家统一的价格。企业当然活不了,尤其是国有企业活不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下共识,必须打破价格瓶颈的制约,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前飞奔。于是最高层,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夏季,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人民日报头版发出要闻消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告诉公众,因为固定不变的价格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绊脚石,因此下半年我国将进行价格闯关,冲破价格制约的瓶颈,理顺价格关系。有些地方已经取消了物价局,认为既然价格由市场来定,还要物价局干嘛。

理论界也适时推出了时髦的理论,即: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不如阵痛。号召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冲关。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所谓的价格冲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简单,一句话不就是涨价嘛。随即社会上出现了银行挤兑、抢购商品,社会出现恐慌情绪,物价暴涨。价格冲关被迫宣布停止。表面上看价格闯关暂停了,再也不宣传了价格闯关了,市场也恢复了平静。但是若干年后,回过头一看,5分钱一个大饼已经变成一元了。物价普遍上涨20倍。价格关之所以能平稳地度过,在于我们相应地增加了人们的工资性收入,工资的增幅超过20倍,并适时地推出了储蓄保值贴补,从而使我国绝大多数的低工资人群,得以平稳度过我国第一次资产价格重估的历史时期。

市场教育了人们,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价格的问题的根子是供求问题,控制价格只能是表面文章,此其一。第二,价格问题是不能公开谈的。一旦产生预期就麻烦了。第三,价格问题,往往还需要亮左灯向右拐。应该说也教育了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