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缺失与重建
人们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大面积塌陷,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改革开放后,中共纠正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条式曲解,重新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力图消弥政治信仰危机,重建政治信仰。这对新时期政治发展、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起了重要的支撑和导控作用。
中国的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要回应更深层次的现代化挑战,必须有一个世俗化的转型过程。但在现实世俗化过程中作为主流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依托的社会政治建制受到世俗化大潮的巨大冲击。所以,在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转型中,如果主流政治文化还是以过去革命年代的政治信仰来引导和教育公民,就会与公民在世俗化社会的那种希望社会公正、平等和自由追求财富与权利的意愿相冲突,从而引起人们对那套反复说了几十年的主流话语的反感和躲避。因此,无论是以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为基调的“红色经典”,还是以正面英雄人物的歌颂为基调的革命英雄主义,虽然在对历史的反复回顾中会有着众多的资源,但在世俗化转型中,如果其主题不能促进公民的科学、民主、法制和自由创造的政治精神,不能培育公民的工具理性精神,不能让公民个人在其中联想到自身对财富追求、对财产的支配的安全和自由,而总要仰视那些英雄,学习这样的英雄时刻准备为终极信仰献出一切,这是会令大多数公民心灵沮丧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国内外各种因素又导致了政治信仰危机的重新浮出水面。基督教在农村逐渐呈蔓延扩大之势;90年代后期,法轮功泛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等都从一个侧面证明政治信仰危机到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这种危机在现实政治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缺失型:主要指一般公民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处于一种自在状态。九十年代初的毛泽东热也从一定程度上反衬出普通公民心中的政治信仰缺失导致的心理迷惘。1998年8月对山东省妇女政治信仰、政治心理方面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仅有30%的人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1997-1999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知识分子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认同率在下滑,而对“两院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的支持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2)虚伪型:这是指有的人口头和表面上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而实质上官本位、权力本位占据着他们灵魂,权力与官位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3)异端型:指一些人持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对立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处于自在或隐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