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漫谈华脉——老挝湄公河畔的思考


引子
    夜幕的降临让会晒小城告别了白天的忙碌与喧嚣,然而一家位于江边的旅馆却才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的厨师正为王志纲一行十数人准备着极具特色的老挝菜,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江对面泰国清孔的荧荧灯火,路途的劳累在这惬意的小旅馆里被清扫一空.饭后小憩,店主人打开了电视,竟然收看的是中央一套正在直播的“汶川地震救灾表彰大会”。早听说东南亚地区到处分布着华人华侨,没想到他们身处异乡,仍然对祖国的情况格外关注。然而,王志纲却另有一番感悟,从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到高高的兴安岭;从贵州的苗家村塞到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他几乎去过所有的中国边疆省份,这也激发了他去思考一个在内陆中国人不会想及的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中国人?而就在老挝会晒的这家小旅馆里,王志纲终于道出了他思考已久的对中华血脉的起源及其流传的看法。

什么是中国人?
    中国,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了数千年从没中断过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许多地区的差异性甚至比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还要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文化,习俗。一个省的人到了另外一个省很可能连他们的讲话都听不懂。特别是西部边陲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各省,更是有着跟内陆截然不同的信仰,语言,甚至文字。除了大陆地区,在海外更有数千万人自称或被认为是中国人或华人.在东南亚,许多人祖辈已经在当地生活了数百年,仍然对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认同。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算是中国人呢?

    比如说,我们都说我们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导游小伙子也是中国人。但是咱们来住这个老挝的汉人的旅馆,那么这个看中国电视节目的老板是不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老挝人,所以说他不是中国人。但是当地人却把他看做是中国人,因为他是有汉人抚养长大的。再比如这个小姑娘,她的父母是中国人,但是她在老挝出生的,你说她是不是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但是老挝人又说他是老挝的汉人。因为她是从丰沙那里来的,在老挝人看来从丰沙里来的就是汉人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例子,最近十几年,国际高尔夫界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超级天才球手老虎伍兹,他几乎是刚学会走路就开始打高尔夫球了,他在三岁的时候就打出了九洞48杆的成绩,简直可以被尊为神人。很多人刚见他都以为他是非洲裔美国人,但是他却骄傲的告诉记者他是“白黑印亚泰”(Cablinasian)人,读起来很是绕口,原来他的父亲有一半黑人,四分之一印第安人,四分之一白人血统,而他母亲则是一半泰国一半中国血统。这么说来伍兹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血统,但是你不能说他华裔。说他华裔呢,马上泰国的外公那边也可以说他是泰裔,因为他外公是泰国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祖上姓邱,福建客家人。他是四分之一的潮州佬。还有现在的泰国总理也是四分之一的潮州佬,但他们不是华人而是有华人血统。

    国籍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血脉梳理起来就非常复杂。现在无论是东南亚的还是欧美其它地方有很多华人华侨或者华裔,他们从国籍上讲已经不是中国人了,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概念还有很高的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它在一个大的概念上把炎黄子孙聚在一起了,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也不管现在是哪个国籍的,一说中华民族,大家都认同,这个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了呢?

    在这个问题上,费孝通有个观点被大家广泛接受,他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因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提出来,并迅速被各界人士接受和认同。但是中华民族并不是到这个时候才形成的。几千年来,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盘根错节,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是费孝通所谓“自在”的形成时期,他们相互有冲突也有交流,但是对于他们共同的利益并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一直要到外敌入侵,他们才在列强的参照系下发现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基础,由此而产生出“中华民族”这一兼容并包的概念,这是他所谓的“自觉”的民族实体的形成时期。

华夏核心的形成及发展
    远古时候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华夏核心,随后几千年这个核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时黄河中下游有若干个部落,我们说的炎黄就是两个部落的首领,这些部落之间征战不休,但是最后打来打去,最后融为一体了。为什么会这样?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说这些部落都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唯一依靠的就是黄河的水,所以不管他们怎么打,最后诸侯会盟,坐下来还要商议黄河水的灌溉问题,兴修水利。然而黄河就像一条无法驯服的巨龙,时常改道,决口,遇到水灾,上游的国家很容易把下游当作自己的泄洪区,结盟只是一纸宣言,遇到灾难大家当然是保命要紧,这也就使得各国之间有着不可调节的利害冲突,所以这些国家非得打个你死我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为止不可,然后在利用中央集权的方式对黄河进行统一治理。

    在这个黄河流域,从炎黄到尧舜,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雪球越滚越大。滚到三家分晋,晋就是山西,把晋国分掉之后再往河南走,河南就是郑国,卫国。之后还有燕赵,燕就是现在北京、邯郸这一块。滚完之后又往下滚,到齐鲁。

    后来孔子坐着牛车开始到处游说的时候,从鲁国出来到了齐国,齐这个地方商业非常发达,吃喝嫖赌都很开放,所以有个成语叫“齐人之福”,就是娶几个老婆。音乐,韶乐也是齐国的。后来孔子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这些小子活得真是太舒服了。

    就在中原大地这么滚雪球的时候同时有向心和离心的过程,有的地方被吸纳进来,有的被甩了出去。《史记》里面说舜“逐三苗于三危”就是被放逐的过程。今天的西南、东南这些地方叫做百夷、百苗或者百越,就是这个华夏核心圈外围的。百苗在长江流域,比如在贵州,云南的山沟里面。百越就是珠江流域的人,广西广东,还有福建,甚至延伸到浙江。百越的特点它不是农耕文明,而是守猎和采集。 他们还有很多在中国人看来古怪的习俗,比如文身断发。

    那么这些国家最后又是怎样成为华夏的一分子的呢,台湾一个学者王明珂的观点很特别,他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华夏心中异族概念向外漂移的过程。这就好像以前北京人认为在三环以内,皇城根底下,住四合院的才叫北京人,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四环的人,甚至五环的人也被承认是北京人了。而另一种途径就是华夏边缘的人群假借华夏祖源记忆以成为华夏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外地人到别的地方为了融入当地而假称自己的祖辈曾是那里人一样,说白了就是攀亲戚。其中他举了一个战国时吴国的例子。吴国就是现在的中国江南一带,但在战国时却被华夏人称为“荆蛮”。因为在当时能骄傲的称自己为华夏民族的只能是被周天子所封的诸侯,他们把周围的像秦,楚,吴,越等其他地区的人都称为是野蛮人以显示自己的高贵。然而这些国家在大量的吸收了华夏的文化后,也想入主中原,但是首先得给自己找个高贵的出生。比如吴国,他就在周国的历史书籍里找到了一起关于太伯奔吴的记载,太伯是周太王的几个儿子之一,但是由于争夺皇位失败,而逃到吴国。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太伯奔的这个吴却不是当时的吴国,而是渭水流域的一个也叫吴的地方。然而吴王室却偷梁换柱,把自己的族谱跟吴太伯的族谱联系了起来。但是光你自己说还不算,得得到当时华夏诸国的认同,刚好那时华夏正受到秦,楚,及其他蛮夷国家的骚扰,所以南方突然冒出来个自称是自家兄弟的吴国愿意跟周之子孙同患难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于是在黄池之会后,吴王夫差得意洋洋的向周天子夸耀吴国历来是怎么帮助自己的兄弟们的,而周天子也恭敬的称他为伯父。到这里吴国终于摆脱了其 “荆蛮”的称呼,而成为了华夏的一分子。虽然最后这些国家都被他们视为异族的秦国消灭了,然而秦国所继续书写的却仍是中华的历史。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联系各地的马路网络,设立了郡县制,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始皇还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打通。管辖范围已经到了云南广西和现在的越南,当时越南叫做象郡。现在为什么越南对中国又怕又爱呢,因为他骨子里流的是中华的血脉。当时秦始皇已经把赵陀派到这边,包括越南、广西。秦末战乱的时候赵陀一度称帝,但是后来汉帝派陆贾去了一趟,他马上俯首称臣。当时秦朝兵马过不了五岭,所以秦始皇就修了灵渠,把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打通。他的所有的辎重兵马都过来了。所以现在的广东人说白话,其实就是当时秦始皇过来留下来的,现在说的还是古汉语。当时的部队在珠江流域留下了血脉,跟珠江流域的百越杂交,最后形成了广东人。
毛泽东非常佩服秦始皇。文革的时候郭沫若写了一首诗骂秦始皇,毛受不了了,于是写了一首诗反驳,这首诗怎么写的呢?“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之事待商量,祖龙随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皆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原返文王”。

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同化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辛勤的耕种自己的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唯一期盼的就是秋天的丰收。而他的周围却都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随时都可以到中国边疆地区捞一把就走。但千万别以为他们仅仅是散兵游勇,他们有时强大的可以征服一切马匹能够到达的土地。而有几次农耕文明都被游牧文明征服了,但是有意思的是最后的结果都是游牧文明被农耕文明同化。比如说魏晋,农耕文明跟游牧民族发生冲突。冷兵器时代是要拼体力的,吃米的拼不过吃肉的。耗尽全国之力,最后在河南和山西相隔两百公里的地方相持。那边在大同,这边在许昌。这个时候你就发现,文化就是软实力了,这帮家伙安定下来之后他也要听音乐,他也向往楚楚动人,也要诗词歌赋。五十年下来他完全被同化了。

    北魏的一个皇帝叫孝文帝,他的爷爷请了汉族老师,教他诗词歌赋礼仪廉耻,最后他学的很会享受,发现自己那些传统是野蛮的,这些才是生活。最后把自己衣服换成汉装,要求那些贵族也跟着变。但是那些贵族非常抵触,让他们怎么改造也改造不好,最后想个办法,让他们每人都娶汉族老婆,汉族老婆把家里料理好,最后用不了两代人完全同化了。

    后来西晋迁到了江浙一带,建都建业,就是南京。这个时候伴随着南迁,大批豪门过去,中华的文化也流传到了那里,再跟江南的小桥流水一结合,最后使得江南成了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然而谁又能想象在战国时期,这里还是被称为“荆蛮”的不毛之地呢?

    再有就是满族,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有一个观点很特别,那就是满族的入侵,其实是像嫁妆一样,把东北和内蒙古并入了中国的板块。而他的新鲜活力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这个东西就是这样,越是精致的东西越是孱弱,越是粗放的东西生命力就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那种豪放的粗犷的元素的冲击,又不断地同化这些文明,不断保持着活力,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中华文明才没有像其它的那些古老文明一样消亡掉,而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华民族”概念的明确提出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面临西方世界的冲击,生死存亡的时候。之前在中华这块大地上各个不同民族的人们经过相互之间有各种关联,也相互熟悉,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认识到相互是一体的。比如那个时候还有满汉的区分。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当年我儿子高中时到美国留学,和一个德国孩子一起住在一个美国家庭。当时那个家庭收养了一个韩国的孩子,这个孩子自然就和我儿子亲近。其实他和我儿子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放到一个亚洲人和欧美人的区分体系里面,他自然就和我儿子站在一边。

    二十世纪初的情况也是一样,几千年的共同生存使得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还需要一个机会来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扮演这个角色的就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正是这种形势使得国内各族人民意识到他们有着共同利益,而维护这共同利益的基础是维持这篇疆土的独立自主。
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且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者,可能均为梁启超。早在戊戌时期,梁氏已初步形成对外抵制外族侵略、对内实现族类团结的民族意识。在为满族人寿富创办的“知耻学会”所写的《叙论》中,他就说,中国四万万“轩辕之胤”(包括满人)应耻于“为奴为隶为牛为马于他族”,同时告诫“海内外同胞”要合群自强,以“振兴中国,保全种族”。他还主张国内各个种族尤其是满汉两族甚至是整个黄种都应该“合体”,以便去同外族竞争。

混血与族裔认同的未来
    其实到了现在,很多民族之间的混血已经到了分不清楚的程度。比如不少满族人,他如果不说自己是满族人,很难辨别出来他们不是汉族人。比如说我们上面说到的伍兹,他的父亲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他的母亲是泰国人和中国人混血,你说他到底算什么?在美国这个移民社会,这个问题特别严重,所以在美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说他们是以文化理念来区分的,是对于美利坚的未来的共同期待把他们聚在了一起。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区分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越往后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混血也越普遍,这个时候就更有意思了,比如这次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争。奥巴马有二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所以黑人这边的选票他是不怎么担心的了,因为这种认同比一般的政治承诺要让人放心得多。而后来那些白人怎么也选他呢,首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对奥巴马还有所期待,然后就开始安慰自己说,怎么说他也还是有二分之一的白人血统。这个时候奥巴马的那个教父,一个极端的牧师,经常站在黑人的利益上发布一些极端的语言骂白色人种。奥巴马原来也没当回事,这下不行,为了竞选,就大义灭亲跟他教父一刀两断。

    实际上,这说明作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念,起码是在追求一种相互宽容和相互认同的“大民族”的概念,白人开始接受黑人,黑人也不能以一种仇视的心态来对待对方。

    这个话题又拉回来,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需要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就像澜沧江——湄公河一脉相承一样,这个流域的人和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甚至更大范围的中国人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几百年前金殿国统一这个区域,之后人们往来其间,从血脉上讲更是错综复杂。华人、华裔、华脉可以扯出一大片的关系。那么这个时候去和谁认同呢?

    就像热带雨林中树木拼命往上长争夺水和阳光一样,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族群也是这样的。中华民族就像一棵大树,有的树曾经想把它取代,想把它消灭,我们看到的许多寄生树把主干树给消灭了,绞杀了。它成了主的,原来的大树成了次的。但是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嚯嚯嚯嚯往上长,所有的跟它盘根错节的,只能沾它的光,而不可能争得过它。最后的结果,他们说,哎呀,你是老大。我们都跟着你走吧。

    对于族群的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种族、地域、血缘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地域因素淡化。不同种族之间的杂居也造成混血越来越普遍,依靠血缘和种族来获取认同也越来越不可靠。那么最后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呢?就是文化这种软实力。

    就像这次奥运会出场式,台湾人不接受打中国台湾的牌子,但是却接受了中华台湾。而且许多台湾的评论员在说到奥运会的时候,都称赞说这是全球华人的骄傲。而他们更觉得去北京参加奥运,是到了自己的主场,因为他们认定中国的大陆观众一定会为台湾的选手加油。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就是因为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人们都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有着高度的认同,这是基于对共同血脉、共同的历史等等因素的认同。所以只要不是像阿扁那样倒行逆施,置历史于不顾,就足以让人们对这种认同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