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焰火缘何从中轴线由南向北燃起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杂谈
艾君/文
8月8日夜,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像一个个巨大的烈火脚印,追寻着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的体育精神,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燃到了到国家体育场。国旗升起后,红、黄两色牡丹礼花弹,焰火沿着龙型水系,形成长达3.5公里的巨龙奔腾,天空同时也打出2008个笑脸的焰火。由此,奏响了开幕式“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美妙乐章。
有朋友问:焰火燃放为何要从中轴线的永定门开始?北京城的中轴线到底怎么回事?笔者认为,从此次开幕式的焰火燃放顺序和燃放内涵看,设计者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去体现出传统北京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民俗。如果从北京传统文化的民俗观点看,可以这样认为,奥运焰火是从古老的北京城的“龙头”燃起的,带着我们的梦想,沿着现代体育的足迹逐渐到达体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国家体育场”。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北京的中轴线的历史和民俗特点,或许会对这次焰火燃放得到一些文化启迪。
(1)中轴线是展现北京城历史文化的主线
对北京历史和民俗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能够体现出北京古都850年历史,从中轴线可见一斑。可以说,北京的中轴线它汇集了北京城古代建筑的精髓;它蕴含了多年未解之谜;它体现了最地道的北京人生活方式;它又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变迁和自然历史。
传统的北京中轴线,你从北京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即中轴路),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北京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据悉,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时不久即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广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排列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行人至此,但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人的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封闭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时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进入一个狭长、深远的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伟壮观,令人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二个高潮。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阔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的白云、龙、风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立于太和门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为第三个高潮。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其用意是突出皇权这个核心,皇帝的宝座就在这八公里中轴线的中心点。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从政治角度来说,它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从建筑角度来说,它是故宫最大的大殿,是故宫建筑群中“形体壮丽、建筑精美”的杰出代表,首屈一指。
(2)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建设框架的脊梁
北京原本“中轴线”,南北贯通,南达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将京城分为东与西,位于中轴线上的宏伟宫殿建筑群:皇宫、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紫禁城外还有城,均以中轴为线,城中有城;中轴的东西两侧,对称修筑,内城左修太庙,右筑社稷坛,外城左修天坛,右建先农坛,城外则为左日坛,右月坛;紫禁城、皇城、内城与外城,城城呼应;有城就有城墙、门楼和角楼,是北京人文的壮观与美景;有城就有街、有房,标淮的北京街巷是胡同,房子是四合院,胡同可以是横七竖八,四合院可以是大大小小,却必是中轴式建筑,设计正房、两侧厢房、正门与侧门。
北京中轴线是一种圆满的境界,既可体现地理上的建筑风水要求、文化上的制度与心理要求。不过,无论如何,北京中轴线观念和北京的风貌,相当具体地贯通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中华文化精神。老北京的城市格调,带有比较充足的“致中和”宽容性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城在中轴线上又陆续扩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
以笔者之见,实际在亚运会期间,北京的中轴线在亚运会后已经延伸到了北四环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华民族园。
北京因举办奥运而选择确立的奥运主中心区,即国家体育场。已经使原有的北京中轴线再次延长,据悉由北京传统的中轴线7.8公里延长至现在的25公里。使奥运场馆的建设与北京古城建筑的布局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从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看到的焰火燃放从永定门燃到了到国家体育场的实际中轴线。
2005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的总体规划,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这两轴一个是南北的中轴,是历史上的中轴线;东西这条中轴是新形成的,即1949年以后,经过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从西到东的一条新的东西中轴线。两条中轴线构成一个十字构架,东西中轴线代表了当代北京发展的一个脉络,南北中轴线则印证了北京历史的一个脉络。
北京城本着这条发展思路,可以看出北京城的主要有特色的文化建筑都规划在的中轴线周围。除过去有的特色建筑外,仅仅南北中轴线上就新建了中华民族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馆等等有代表性的重要建筑群。延续古都固有的文脉。
可见,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也自然成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3)中轴线的民俗文化的趣谈
北京的中轴线是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有何独特的文化魅力?建筑奥妙是什么?
据文字记载,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弃金中都,在其东北方择址建设元朝国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
中轴线的划定,对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规划师利用北京什刹海、北海一带天然湖泊的辽阔水面和绚丽风光营造这个城市。为了使中轴线不没于湖水之中,元大都的设计师在圆弧状湖泊的东岸划出了一条南北与湖泊相切的直线,切点就是今天的后门桥,切线就是今天的中轴线。
明灭元后,改建了元大都,中轴线位置依旧并向南延伸,及至16世纪修筑北京外城,终于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这条汇集着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的雄伟建筑长廊,它以金、红二色为主调,与青砖灰瓦、绿枝出墙的四合院所营造的安谧,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予人极具震撼的审美感受。
有学者研究认为,北京城市的营造,是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典《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它通过中轴线与什刹海相切,大胆地将成片天然湖泊引入市区,确定了整个城市的布局,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是第一次将儒、道兼融于中国都城营造中。
有民俗学者认为,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风水理念。即,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的象征。天上的紫微宫是北极星周围的一个星座,是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因此,在都城中心建有象征天象的紫袁殿或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位于东、西和南、北轴线的交叉中心。宫城用“紫微”颜色装饰,象征着宇宙中心---北极星的光辉。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的须弥台座九层台阶,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是阴阳调谐、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
以主体建筑群构成城市南北中轴线上,皇城的南门为天安门、北门为地安门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的方位来规划的。城市的中轴线控制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笔者在一次研讨会上也听到有的民俗学者认为,北京城有水、陆两条龙。一条是沿北京中轴线竖向起伏律动的陆龙,龙须伸到永定门,龙头在天安门,左脚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脚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龙身即为紫禁城、景山,龙尾到鼓楼、钟楼。另一条是位于陆龙之西侧水平逐婉多姿的水龙,龙头在南海,龙身为中海、北海至前海、后海、西海。水陆两条龙,一为屈曲流动,一为体正端重。两龙相伴,一曲一直,动静对比;阴阳相伴,有机结合;交相辉映,和谐有情。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呈现了严谨有序又富于变化的无限魅力。
由此,有的史地民俗学者认为,古代和现代北京城的主要建筑不能偏离了“龙脉”,这样才能达到城市布局和风水的和谐。
当然这些观点都是传统的民俗理念,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去得到科学的论证。
但无论怎么讲,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风貌和建筑特色,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体现!(艾君2008年8月9日星期六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