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的经典阐释——评齐鹏的油画


 

 

时尚的经典阐释

——评齐鹏的油画

 

 

(原刊于《齐鹏油画作品》序)

恰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给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近代摄影技术的发明也给绘画艺术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绘画观念上说,以再现为目的写实绘画观受到冲击,由此人们开始寻求更加主观的表现风格。从技术上说,对光、色的重新认识也使人们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对摄影技术的借用更加普遍。众所周知,印象派和现代派绘画就与摄影技术的发明有着明显的联系。在德加等画家的创作中使用照片作为素材和参照对象也为大家所熟知。

与早期现代派艺术家不同的是,当代艺术家开始直接挪用照片。利用日常世俗图片中的图像直接进行改造,显示出画家对照片这一“第二自然”的浓厚兴趣。柏拉图以“椅子说”讥讽画家描绘的只能是真理的皮毛这一做法彻底被艺术家们给颠覆了——艺术家就很认真地描绘这些“皮毛”,认真的态度简直有些厚颜无耻。结果,“公共流行艺术”(Pop)大行其道,开一代时尚之风气。在一个图像丰富得近乎泛滥的世界里,对机械摄制或复制的图像进行绘画性的临摹与改造取得显著成果。以市场价值论,安迪·沃霍(Andy Worhor,1928-1987)和李希特(Gerhard Richer,1932-)是这种绘画策略的代表人物,将图片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齐鹏也是一位利用照片绘画的画家。她将自己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日常场景图片,输入计算机后进行编辑,然后用油彩进行描摹,由此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格。

与经典的图片画家不同,齐鹏并没有显示光线的柔和与滑润,如前述的李希特;也没有在制作上强调机械复制性,如安迪·沃霍,而是回到传统的现代主义那里,对人工化的笔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她的画面中,形象被分解成平面的图案,甚至光影形成的阴影也被平面图案化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拼图一样的斑块。因此,齐鹏的作品凸显了装饰风格。

在平面装饰的风格中,齐鹏表现了一种似是而非或者是若有若无的空间感,结果在齐鹏的画面中隐隐的有一种近乎于浮雕的深度感。这种效果在《商店》、《街道》和《路口》等作品中非常明显。光色斑斓中体现着一种三维绘画空间观念的深度感是齐鹏绘画审美意识的崭新创造。

在对照相技术进行仿制的过程中,齐鹏对笔触的刻意追求显示出她的绘画观念。齐鹏对照片的机械特点做了新的“阐释”。对照片的临摹强调了人工笔触的特征,这与当代流行的“去人工化”做法截然不同,由此见出齐鹏的追求。齐鹏对形状的改造和色彩的模仿中,进行了毫无掩饰的主观化处理。“去人工化”的规则要求是尽力显示出机械的、毫无人性的特征。齐鹏则是在貌似机械化的图案中,表现出敏感的形状与笔触感,让人在一种时尚感中体味到经典现代派的意韵,由此形成了齐鹏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们因此可以说,齐鹏的作品是对当代图像时代艺术所做的一种经典现代主义式的篡改。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齐鹏的作品看上去时尚、新潮而又不乏深厚的精神因素。

 

(原刊于《齐鹏油画作品》序)

 

 

齐鹏

1974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9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创作《陕南风景》(油画)被学校收藏,同年至1998年工作于《美术观察》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1998年至2000年从事策展和艺术管理工作,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至今,西方现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硕士毕业论文《琳达·诺克林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其对美术史的改写》,研究第一代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家诺克林的理论和方法,博士毕业论文《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格里赛尔达·波洛克艺术史理论基础考辨》,研究第二代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家波洛克的理论和方法,以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为线索,关注西方现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