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贴出此文,以纪念我的川音声乐教授程希逸先生。先生已于去年逝世。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沿成渝高速公路赶赴成都,去参加吾师希逸先生从教50周年学生专场音乐会。
赶至九眼桥附近的四川音乐学院已近晚上七时,来不及擦洗风尘,来不及拜望年已八旬的程希逸教授,便匆匆买票进了音乐厅。500余人的音乐厅里座无虚席,华贵的花篮簇拥着舞台,怀抱鲜花的学生与孩子们挤满大厅,等待着献上几代人的感激与敬意。
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程希逸先生是我最崇敬的几位老师之一。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声乐主科教师,更重要的是他那堪称典范楷模的师德与有口皆碑的教学使人折服,难以忘怀。我七十年代末考川音前,已经是当年插队所在地一名小有名气的高中教师了,故言行中难免有孤傲之气,加之声乐天赋尚可,于是对同班同学中的“小字辈”难免轻视。记得一次声乐课,程先生忽然停下钢琴,厉声喝道:“还是中学教师呢,连尖团音都搞不清楚,凭什么去教学生?!”原来我把一个翘舌音读成平舌了。为一个字的发音大发脾气,当时真让我发怵。后来才听老同学说,先生执教严谨,声乐界出了名的,于是每每上课前都要查字典先咬字正音,这于我后来的事业裨益多多!七十年代末,生活尚不富裕,学生中着旧衣破履者不少,一次我趿着双破布鞋去琴房上课,程老师初未发觉,后来也是在中途停下钢琴,说:“为人师表,就得有个师表的模样,鞋子不能补补鸣?”非让我补了鞋再去上课。还对我说:“有人认为艺术家就是不修边幅,不修边幅的人不是好艺术家,你想想蓬头垢面登台像什么样!”先生教诲至深,人常说我今日总是衣冠楚楚,“油头粉面",想来是与当年先生严辞厉色的训导分不开的。
先生祖籍江西,初为浙大化工系学子,抗战时辗转于江西、四川各地,将其业余爱好用于抗战救亡,并先后在江安国立剧专、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专攻歌剧、音乐,颇多建树;l956年由中央乐团至成都援建四川音院,四十年间桃李满天下,从李存琏、朱梅玲到范竞马、蓝晓明、杨小勇,“徒子徒孙"逾百上千,名泛乐海。然而先生口头上的一句话总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是说自己是在“炮火中、山沟里学的音乐,学时只有几架破风琴”;“后天失调”是指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受冲击,不能安心做学问,搞事业。其深层意思是自己水平有限,各位不必寄望过高!然而世人对此清楚之极,程先生对四川,对中国声乐事业的贡献,早已被他那遍布国内外的学生用歌喉写上丰碑了!
希逸先生是权威,却并不保守。在年复一年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争论中,他的观点颇为新奇。“不在乎你使用什么唱法,而在乎你怎么去唱!"他认为,关键在于打好基础,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创立中国自己的声乐体系,而不是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鹦鹉学舌!但此事难亦难哉!令我宽慰的是,先生竟能理解我放弃音乐而从业新闻。他说,人不一定非得干本行,但音乐对你的一生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会在如潮的掌声中有序地进行。令人感慨的是,16年前我推荐给先生的江津籍歌手杨小勇、李晓霞夫妇已成为卓有成就的青年歌唱家。其时,杨小勇那一曲《赛维利亚理发师》插曲震慑了全场,为先生的学生音乐会奏出了华彩乐章!其时,所有的学生都涌上了舞台,把轮椅上的先生和夫人刘凤羽紧紧簇拥在欢乐与幸福之中。而我,这个次日在座谈会上自嘲为“不务正业”的学生,从心底里感激先生人格的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奋进在关山重重的生命旅途上。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沿成渝高速公路赶赴成都,去参加吾师希逸先生从教50周年学生专场音乐会。
赶至九眼桥附近的四川音乐学院已近晚上七时,来不及擦洗风尘,来不及拜望年已八旬的程希逸教授,便匆匆买票进了音乐厅。500余人的音乐厅里座无虚席,华贵的花篮簇拥着舞台,怀抱鲜花的学生与孩子们挤满大厅,等待着献上几代人的感激与敬意。
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程希逸先生是我最崇敬的几位老师之一。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声乐主科教师,更重要的是他那堪称典范楷模的师德与有口皆碑的教学使人折服,难以忘怀。我七十年代末考川音前,已经是当年插队所在地一名小有名气的高中教师了,故言行中难免有孤傲之气,加之声乐天赋尚可,于是对同班同学中的“小字辈”难免轻视。记得一次声乐课,程先生忽然停下钢琴,厉声喝道:“还是中学教师呢,连尖团音都搞不清楚,凭什么去教学生?!”原来我把一个翘舌音读成平舌了。为一个字的发音大发脾气,当时真让我发怵。后来才听老同学说,先生执教严谨,声乐界出了名的,于是每每上课前都要查字典先咬字正音,这于我后来的事业裨益多多!七十年代末,生活尚不富裕,学生中着旧衣破履者不少,一次我趿着双破布鞋去琴房上课,程老师初未发觉,后来也是在中途停下钢琴,说:“为人师表,就得有个师表的模样,鞋子不能补补鸣?”非让我补了鞋再去上课。还对我说:“有人认为艺术家就是不修边幅,不修边幅的人不是好艺术家,你想想蓬头垢面登台像什么样!”先生教诲至深,人常说我今日总是衣冠楚楚,“油头粉面",想来是与当年先生严辞厉色的训导分不开的。
先生祖籍江西,初为浙大化工系学子,抗战时辗转于江西、四川各地,将其业余爱好用于抗战救亡,并先后在江安国立剧专、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专攻歌剧、音乐,颇多建树;l956年由中央乐团至成都援建四川音院,四十年间桃李满天下,从李存琏、朱梅玲到范竞马、蓝晓明、杨小勇,“徒子徒孙"逾百上千,名泛乐海。然而先生口头上的一句话总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是说自己是在“炮火中、山沟里学的音乐,学时只有几架破风琴”;“后天失调”是指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受冲击,不能安心做学问,搞事业。其深层意思是自己水平有限,各位不必寄望过高!然而世人对此清楚之极,程先生对四川,对中国声乐事业的贡献,早已被他那遍布国内外的学生用歌喉写上丰碑了!
希逸先生是权威,却并不保守。在年复一年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争论中,他的观点颇为新奇。“不在乎你使用什么唱法,而在乎你怎么去唱!"他认为,关键在于打好基础,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创立中国自己的声乐体系,而不是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鹦鹉学舌!但此事难亦难哉!令我宽慰的是,先生竟能理解我放弃音乐而从业新闻。他说,人不一定非得干本行,但音乐对你的一生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会在如潮的掌声中有序地进行。令人感慨的是,16年前我推荐给先生的江津籍歌手杨小勇、李晓霞夫妇已成为卓有成就的青年歌唱家。其时,杨小勇那一曲《赛维利亚理发师》插曲震慑了全场,为先生的学生音乐会奏出了华彩乐章!其时,所有的学生都涌上了舞台,把轮椅上的先生和夫人刘凤羽紧紧簇拥在欢乐与幸福之中。而我,这个次日在座谈会上自嘲为“不务正业”的学生,从心底里感激先生人格的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奋进在关山重重的生命旅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