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手机短信


 

教师节的手机短信

 张宗和

      9月10日,晨光熹微之时,手机短信声就响起来了,男生和女生们一大早就发来短信,直至暮色弥漫天穹,短信声还在不停地响着。甚至晚上10时余,还是有短信发来。发短信的有些已是毕业数年的学生,有些是入学不久的新生,有的是我直接带的研究生,有些是别的老师的弟子,还有一些甚至不知道班级姓名。短信都是祝贺教师节的,各条短信文采虽不同,但都能感受到是真挚情感的表述。看着这些短信,除了一股美妙的感觉渐渐胀满胸怀,脑海还涌出许多想法。

      在人类社会,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情感历来是比较纯洁,比较雅致,比较被人看重的一种情感。它不同于强制命令的行政关系,不同于等价交换的商业关系,不是亲情,却比亲情多一份尊重。原先,以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类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会被金钱裹挟而去,大学教育也不能幸免。你看,弗兰克·富里迪写了《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疾呼知识分子的迷失,译者更是明确地说,“真理、知识和道德价值越来越不再被认为是绝对的”,“现代大学不是骄傲地远离商业世界”,这些“虽然是英美发达国家学术和文化世界的情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情形在中国同样存在,或者已经露出端倪。”中国媒介也时有披露,中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淡漠和冷酷地商业化。现在看来,情况没有那么糟糕。起码还有一些年轻的学子保留着淳朴正直的心境,对教师,或者对他们认可的教师,还保留着一份敬重。在我看来,这种敬重,并不单纯是对某位教师的敬重,也不单纯是对教育职业的敬重,而是表明一种价值取向,表明继承了某种传统理念。正是这一点才十分可贵,它不仅证明人性的永恒。还昭示着中国的未来。诺思在《理解经济过程变迁》一书中,说“知识存量的增加一直是人类福利增加的基本源泉”,诺思认为经济变迁的终极要素是信念:人类信念决定他们所做的选择,进而决定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中国年轻学子身上留存了那些尊重文化的信念,这是民族希望所在。

      再就是深感责任之重。读余秋雨的书,有一短文讲到,教师和医生是最危险的职业,因为教师可能误人子弟,医生可能误诊害命。当时读了感触不深,现在面对这些短信,感到这真是个问题。不可否认,现在中国大学如有的学者所言:“学校越来越追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教师被要求去‘支持’而不是改变学生”;“学术自由变成了对教学成果的量化考核”。这样,教师还真要面临两难选择。从严要求会吃力不讨好,放松要求会误人子弟。还有,面对那些有着求知渴望的好学生,自身的提升真还放松不得,永远要绷得紧紧的,只要不退休,做人真是很累很累。

      教师节学生的短信声声响着,在给收信者以成就感和倍感弟子温情之时,同时也隐隐地是一种压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