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危局:等死不如撞死!(转载)



  浙商哀鸿遍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企业家私下对浙商发展都民忧心忡忡。一个多月前,政府要员分头深入调查各地企业状况,有些企业家甚至隐匿形迹,躲开政府官员。而调研的官员最后也都沉默了,没有下文——面对危局,他们能说些什么?掩耳盗铃于事无补,实话实说只会让企业更感冬天之寒冷。浙商应该怎么办?一位企业家一语点破窗纸:等死不如撞死!
 
  浙商的天花板效应


  曾几何时,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市场让浙商意气风发,每一批浙商闯荡世界,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花无百日红,长期以前单一的商业模式,使浙商很快面临发展的天花板:市场在变化,劳动力优势正在失去,金融体系裹足不前,创业精神在财富面前消磨殆尽,所有这些造就了一个没有门的屋子,浙商开始陷入迷茫。

  永康一位小有资产的小老板开着奥迪车,把几箱货拉到邻县的一个工厂,然后直奔县城一条人称红灯街的地方,数分钟后,奥迪车里塞进去几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奥迪车绝尘而去。

  这是一大批拥有了几百数千万资产后浙江小老板的生活缩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精神正被财富一点一点地侵蚀掉。“即使我现在什么也不干,我的财富也够我们家几代人吃喝的了!”这句时不时可以听到的话反映了浙江一大批企业主的心态。

        一位学者曾经深刻地指出“处逆境易,居顺境难”,这句哲言在浙商身上深刻地反映了出来。

  一旦人居于顺境,危机感就会消失,危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如果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汇率的变化,原材料/能源成本的变化,资金链的问题是浙商目前面临的困境的话,缺乏对这种环境变化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才是真正的关键。

  在马云“准备过冬”的信中,有两点内容至关重要:做好过冬的心理准备,做好过冬的能力准备。大多数浙商没有这样的准备:天凉了,我的冬衣在哪里?

  浙商的一亩三分地


  几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不会不关注和分析市场大势——一个只会看企业财务报表的企业主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企业主。

        我们不幸地发现,绝大多数浙商对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模式、新的产业趋势漠不关心。当国外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之后,这群最需要了解前沿市场的人仍没有清晰地理解网为何物,不知道如何收发邮件,不知道如何通过新的工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在这群人中间形成了顽固的“一亩三分地”眼界。即使有了数亿元的资产,他们仍只是在计算这一批货出去我能赚多少钱,这一笔款放贷出去,我们得多少利息。

  浙商的作为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越人小谋,仅可灭吴,越商小智,不足谋天下!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而大多数浙商仍在延续“以榨取剩余价值”为利润的初级资本模式的故事。

  今天,很多人仍把总产值和总利润作为衡量企业最关键的要素。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也造就了中国大批“大而不强”的企业。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人均产值和人均利润才是分析企业是否“强”的关键——企业应该靠提高劳动价值而不是榨取有限价值来发展。

  可以说,浙商每天只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实际上是在等死。

  重启创业:等死不如撞死!

  很多人都认为创业是一些还没积累足够财富的人所要做的事。事实恰恰相反,我们目前的绝大多数浙江企业都面临的二次创业。过去的浙商是撞出来的:曾经越是贫穷的地区,因为农业用地带来的致富天花板逼迫着浙江人去撞开这层开花板。这批人走南闯北,为浙江的第一波经济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浙江人再次遇到天花板时,浙商那种“宁愿撞死也不等死”的精神需要再次被唤醒。

  客观地说,寻找创新之路并不是平坦大道,即使对于那些穿鞋的人而言也难保不被磨出血泡。但是,浙商要突破天花板就不得不付出代价——即使撞死也比等死强。

  过冬没准备好冬衣,我们至少可以想办法出去多找些柴火,烧堆火御御寒。浙商在过去二十年里毕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这种情况下,创新之路再不平,也总比二十多年前那种“光脚闯世界”要好很多。有数据称,浙江有9000亿资本需要投资出口,有如此大的资本作为创新之后盾,有什么天花板撞不破?
 

文:钟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