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洋泪(13-14)


冤洋泪(十三)

阴阳交融话趋势

醉意蒙眬中,过了阴阳界…爷爷和奶奶的身影飘飘忽忽在我面前忽隐忽现。…

“你已经喝醉了!不能再喝了。”妈妈提醒我说。

“我不醉,我感觉都喝光了也醉不了。”我指着酒瓶,恍惚答道。

妈妈又说:“天已过半夜了,你也莫去饲养场睡觉了,快吃点东西就在小铺上睡吧,我今晚不睡了。”

“行,我不去饲养场睡觉了,在灶前打个盹就行了,您还在铺上睡吧。”我回答妈妈说。

妈妈把灶前的草给我铺了一下,我即合衣半躺半卧地进入了梦乡…。妈妈见状,又滕出一条被子给我搭在身上。

…忽忽悠悠来到了爷爷和奶奶的面前,只见爷爷和奶奶满脸的严肃,“爷爷,奶奶,请二老恕孙儿不孝和无能,没有保护好您们二老,至今不知二老住在何处?条件如何?…”我疚意十足地向爷爷和奶奶请罪。

“你不能再自责了,我都知道了,你是没有条件照顾我们的,而不是不孝。”奶奶纠正道。接着说:“孩子,你为了给你爹争取公道,招惹了祸灾,我们都看见了,也发急,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帮助你,起码现在我们帮不了,孩子,你知道吗?阴阳有别也有同,阴曹地府也有规章制度和律法,特别是与阳间发生关系与往来,必须经过批准,唉!…”

爷爷接着说:“你小小年纪,就已经受了太多的人祸灾难磨砺,但你没有被这残酷地人祸灾难压垮、没有对社会心灰意冷、没有对真理的崇向和信任产生动摇,仍一如既往坚持正义,竭力关心保护别人,精神难能可贵!不愧刘家的好后代,我们没有理由埋怨你。你的行为表现已让我们非常高兴,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好后代深感自豪!今天,我不能不痛苦地提醒告诉你——我们的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仍将灾难重重!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精神准备。要知道,当今人间与地府的秩序是一样的轰乱!坏人当道,好人受欺的现象在人间和地府同样普遍蔓延,一时半刹难以改变这种恶劣的趋势…”接着说:“你要小心谨慎,注意斗争策略,且莫大意,要牢记:更残酷的打击还在后头!你眼前头等大事是:保存实力,耐心等待明主现身,这是我们对你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地认识到:大乱必有大治,这是宇宙永恒不变的真理。要坚信“明主总有现身时,坏人终有灭亡日。”爷爷稍停了一下,沉重地接着说:“眼下,邪鬼出笼,地府不安,人间不宁,你无处安身,我无所藏灵。我要借机周游宇宙,察冤观愚,…哎!”

爷爷望空长叹,与奶奶拂袖飘去。…

下接《冤洋泪》(十四)

冤洋泪(十四)

喜来

    昨天是公元1966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祭灶节,今天亦腊月二十五日;也就是1967年的2月4日。

    昨晚喝醉了,大脑昏昏沉沉不知所以,…待妈妈喊醒我的时候,天已大亮了。

    睁眼一看,小屋子挤满了人,多数是我的同龄伙伴,他们问长询短,…

    妈妈说:“人家都来了好大一会了,怎么也叫不醒你,快起来,上铺上睡吧。”

    我仍昏昏欲睡。

    一间小屋,出出进进的,不安静,我看叫到我那里睡吧。”刘田(化名)提议说。

    “对,…”众人赞同道。于是,五六个伙伴们呼呼啦啦就把我转移到刘田家。

    刘田,小我一两岁,是我最要好的同龄伙伴之一。其当时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两个弟弟,五口人同住。其长兄、姐,皆已结婚分居。其家是全村公认的卫生先进户,既方便又清静,所以我很乐意去他家休息。

    刘田与三弟同睡一屋,刘田把我安排在他的床上休息,嘱咐婶婶如何如何,…然后又把门锁上,再次嘱咐且莫让他人打搅。

    快中午时分,感觉清醒了许多,并觉得口渴,如是起身要婶婶开门。婶婶开门后,即拿来准备好了的开水,同时还拿来了糖,对我说:   “你躺下后,你二弟就要我烧好开水,并告诉我给你和糖水解酒。”

我感激地说:“我不喝糖水,喝白开水就行了。”

    “你就莫让了,这糖是昨天才买来的,如果没有也就罢了,这现成的,你就喝吧!”婶婶不由分说,抓了一把糖就放进碗里了。

热气腾腾的糖水,喝在嘴里,甜在心中,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感油然在心中升起。

    “…你猜,顺武信不信?…”忽听刘田在大门外与人在说话。

话落人到,只见刘田与刘元进了大门。他们满脸笑容,兴致勃勃边笑边朝我奔来。

    “什么喜事?这样高兴!”我笑着问道。

    “你自己猜吧!”他们笑着齐声回道。

    “我猜不出来,我不猜,我还要睡觉。”我做着欲躺下的姿势说。

    他们见状,急忙齐拽住我的胳膊说:“莫睡了,快回家吧!你对象的来了。”

    我不解的看着他们,惊奇的问:“什么对象?谁的对象来了?”

    “你的对象,就是岭上村(非实名)的那个对象的来了,现在就在你家,叫你快点回家。”他俩回答说。

    听罢这话,我的头然大了起来,心想:她这时来干什么?…??

    她叫翠娥,(化名)1946年2月出生,现在是1966年腊月,其实际年龄10岁多一点。我此时十五岁,大翠娥五岁多。其实我们还没有定亲。

    求君莫急,听我把此亲事的来龙去脉一一来。

    因我自幼就是病秧子,整天病病歪歪,时刻有人陪伴和照顾,多半时间是姑姑照顾我的,也由此导致我离不开姑姑。

    1952年春,姑姑婚出距我村约10华里的石桥乡岭上村,因此,我也就时常被带去岭上村小住。我上学后,星期天和节假日,大多数也是在岭上村度过的。

    家与翠娥家是同一村庄,并住同一巷子,该巷共住三户人家,巷口第一家就是翠娥家,中间是姑父的弟弟一家,最里头的那家就是姑的家。

    翠娥家庭出身贫农,全家四口人:奶奶、父亲、妹妹。其父亲是共产党员,此时任村支部书记已数年

    翠娥五岁时,妈妈病逝。年迈奶奶又瘫痪,故仅读了年把书即辍学在家料理家务,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翠娥小小年岁就担当起做饭浆洗、孝敬长辈和照顾小妹的重担,较其同龄,早成熟了许多。姑妈是翠娥家的紧邻居,故翠娥凡不会做的活计,总向我姑妈讨教,因此,其两家关系很好,相互无猜,信任无疑。

    由于我经常去我姑妈家,姑妈时常人前夸我学习好,每当我得了奖,或受到表扬,也总要人前褒奖一番。凡此时,翠娥的奶奶也总会随口夸赞我几句,还曾多次对姑妈说:“等翠娥长大成人了,就嫁给你娘家二侄做媳妇。”

    因双方年龄都小,故姑妈总会作为戏言趣话随口应一句:“行啊!那当然好了。”

    那是1964年秋,翠娥八岁,有人上门为其提亲,对方是本村,相互也是知根知底的,论家庭物质、政治条件也是上乘的,但翠娥一家却拒绝了对方,理由是:翠娥已有了婆家,并直言道出:我就是翠娥未来的丈夫。

    上门提亲的媒人不相信奶奶的话,就去姑妈那儿问,姑妈否认了奶奶的说法。

    了解实情的媒人就又找到了翠娥的奶奶软磨硬缠,无奈的奶奶就叫翠娥把我姑妈喊过去商量,求姑妈出面正式向我家提亲。

    姑妈应求来我家与妈妈商量此事,妈妈非常为难,拿不定主意。…

此时的,也已鉴于我家的现实情况,对我的人生之路,早有了清晰而坚定的决定:1、父亲的问题解决以前定亲,更不结婚。2、为家人、家事甘当奉献终生。

    此时,为偿还冤债,父亲和哥哥仍远在关外吉林省蛟河县打拼早已定亲的哥哥此时女方也提出解除婚约不久;我的家庭此时像洪水中的一片飘叶,任浪打、凭水冲!…何处是岸?如何靠岸?何时靠岸?能否靠岸????皆是未知。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何谈婚 姻,…就这样,该亲事被我坚决拒绝。

    然而,翠娥家却对外仍宣称“亲事”已经决定了。

    对此,众评不一,有说翠娥家仁义的,有说翠娥家没眼光、无立场的、有说该亲事终将散伙的,等等...。 

    就这样在众说纷纭中,度过了二年互不往来的时光,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父亲从东北被抓回来,又被送进牢狱;我从先进模范转而被定为反革命分子!

    昨天在龙王庙赶集的岭上村人,有好几人捡到了大朱尹刘峰他们所散发宣传我是反革命分子的传单,这些人中,有的把传单送到翠娥家,提醒翠娥家醒悟;红卫兵头头则以传单为根据,一个口号,罢了翠娥父亲的官。翠娥的一家也因我被无辜的招来一场人祸灾难。

虽如此,没有动摇翠娥与我定亲的决心,在其奶奶和父亲的安排下,翠娥一大早就动身来我家看望。

    以上所叙,是翠娥向妈妈诉说的,我是后来才听妈妈讲的。

听说翠娥来了,我当时就糊涂不解,其何因而来?百思不得其解,1、她不是来“退亲”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定亲。2、她来是要“定亲”的,更不是,因为那是出乎常理的。…

    最后我决定不回去,就对刘田他们说:“去告诉我妈,就说我不回去。”

    听我不回去,他们急了:“那不对,人家老远大冷天的来你家,你不见人家,会叫人凉心的。”

    “那你们就说没找到我。”我又说。

    如此我把刘田他们打发走了。

    他们前脚出了门,我随后也沿着一溜沟崖出了村庄,进了饲养场,然后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又钻进了草垛洞里,此时,已睡意全无,我用帽子蒙着脸,(防止碎草掉进眼睛里)抱头仰卧着。任凭思绪驰骋…

    夜幕降临,洞里漆黑一团,不时传来老鼠唧唧吱吱的嬉闹声,…

午夜时分,村子里也静了下来,忽然想起,该回屋了。

    我悄悄地来到门前,边推门边小声问道:“大哥,睡着了吗?”

    “没睡着,等你那。”大哥清醒地回答说。

    大哥坐了起来,把灯点上,笑着说:“今晚莫打铺了,我俩倒腿吧。”(就是两人在一个被筒里,反向分头睡觉的形式)

    我俩分头坐在铺上,腿放在被筒里。

   “你怎么不回家?”大哥点着烟,边吸边笑着问到。

    我笑着反问道:“你听说什么了?”

    “全村都知道,你被媳妇吓跑了!”大哥笑得更灿烂接着说:“你是没看好人?还是什么原因,不见人家?”

    大哥把翠娥来我家的目的一一向我做了说明,然后接着又说:“全村都夸赞翠娥,漂亮标致、心地善良;又夸你命好,有这样漂亮、善良的好对象…”最后告诉我说:“明天翠娥的父亲也来你家,决定把亲事定下来,让别有用心的人眼红去吧…”并且还告诉我:姨奶奶牵头,已凑了50元钱,明天就去买一身布料作为定亲礼物,由她们出面主持定亲仪式。…

    1966年腊月26日,翠娥的父亲果真来了,…

    用庄邻的钱和物,在姨奶奶家,为我公开举行了定亲仪式。

    喜筵席上,乡邻众口唱道:“…顺武灾去喜来!”

下接《冤洋泪》(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