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楼市重演股市悲剧
笔者半年多以前写过一篇《且莫将通胀当老虎》,文中主张对付泡沫经济不要采取过激措施,在治理的同时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把积极的措施也调出来,以缓和受打击程度,如此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不大起大落,才能做到稳步发展。遗憾的是,半年多以来,我们看到的是管理层一记又一记重拳挥出来,而相应的扶持远远不到位,结果,企业被打压得大批破产倒闭,股市也被打得一崩千里,血流成河,景象惨不忍睹。现在又轮到农业和房产了,可能是一些老板从秘道得到消息,已开始狼奔豕突,企图夺路而逃,楼价跳水或即将跳水的消息从大路小道上纷至沓来。农业呢?可心想见,如果管理层继续走极端,结果也好不到那里去,而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往另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取向是自杀》哪里前进。三十年改革成果竟然要毁于一旦,让人心痛!
只顾一头而忘记了另一头,走极端路线的结果就是极端的局面出现.股市是如期下降了,但缓和的措施没出台,结果一泄千里,让人越看越害怕,只好再次出手相救,但无论是散布谣言,或是直接让利,千呼万唤股市就是不起来。眼看就要破2000了,现在管理层也傻了吧!
一些落后企业也如愿倒闭了,但一倒就是一大片,眼看倒下去的越来越多,只好又忙不跌的去扶持,赶紧紧急抢救。
试想,当初政策设计时,如果大小非解禁的时不再同时出台经济紧缩,而是设法让企业的盈利增加,让宏观气候继续看好,那么大小非的处理起来就要顺手的多,不致于使改革推行不到半年就遭遇滑铁卢,在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大气候下,如果不是一次次紧缩银根,抬升资金使用成本,人为制造流动资金出现紧张,企业哪能陷入绝境?今日经济遇到困难,是万万不能归到天灾的,只能怪人祸.
这里咱们单说说房地产。
现在厄运已开始转到房产了.房产有没有泡沫?肯定有,一平米动则一两万,肯定超过实际价格了.制泡沫的源头在哪里?就是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现在土地供应体制开始改革了,原来禁止上市的农村房产及集体土地上建的小产权房也可以自由买卖了?这对房产商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房市里的大小非开始解禁了,原先拿地的房产商,已经置业买房的房主们,不可避免要象股民们一样遭受一番血灾。象北京这样的高价地区,一千多元的小产权房有的是,如果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可以转让,那么郊区更多的楼房很快就可以建起来。现在交通条件也不是太差,走高速比住在城的胡同里到家还要快,买房或是租房均比市区合适,而现在市区房价动则一万多平米,一平米就差七八千,买一套楼房的钱可以到郊区买同品质的五六套,如此,那高高在上的楼价不发生雪崩真算是开发商有能耐。
楼市似乎要接着股市跳下来,股民们看到炒房客同样被套,几年辛苦炒房的积累同样发挥而出,心里或许找了些平衡(如果同时兼职那就是很不幸的了),因此击掌叫好,巴不得房价一下跳回到十年前,大家都被打回到无产阶级的原形;而口袋并不富裕的新兴白领当然也对楼价跳水望眼欲穿,希望中央向开发商发出号召,一致跟着王石学,毫不迟疑的往下跳。如果一套楼房一百万、二百万,我看绝大多数人这一套子想作业主是没戏了,但假如是降到十万、二十万的话,很多人还是能承担得起的,就是三、五十万,对某些人而言,也不算大事。
有人高兴就有人发愁,已被套住的开发商们,炒房客现在就一个字吐、吐,搞不好不但将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全都吐出来,还要弄个大吐血,如果还打不住,结果就是连肠带肚也要吐出来,那么,炒楼失败只好转身跳楼喽。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业主而言,心里同样悲痛,眼看着不动产一天天的就这样贬值,与股民们看着压在手中的股票一天天缩水一样的心痛。股票翻身的机率还是有的,可是,这楼市一旦遇到了塌方,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反弹上来的。
更则,房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有过亿劳动力参与,而它后面又跟着一群产业,同样养活着一大批人呢。房市一旦象股市那样破裂,后果可想而知。gdp大大下降,大量关连企业破产,大量民工失业,而银行做为最后的埋单者,同样遭受惨重损失。很多国家经济发生危机就是从房产开始的,中国难道也想重得那条道路?
不论建房子的也好,炒房子的也罢,还有最终的承受者--楼房业主,都是人民的一部分,决不能视作国家的敌人,所以利益要兼顾,不能无情的视作改革必须的牺牲品。
可见,房市固然不能不打压,但决不能再重演股市的悲剧了。
理智的话,就是一方面开放市场的同时,另一面设法托市了。不过这个托市不是象某些城市明目张胆的拿国家财政去托,托的很没道理,托的人让老百姓很生气。聪明的托法就是让大家都能接受,都不能不欢迎。
记得我在且莫将通胀当老虎一文中说过,在放开房市的同时,政府必须设法增加市场的购买力,如果购买力量增加一倍,那么房价就可以少降很多,这就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同时削减压在人们身上的其它负担,比如将学费(那十来万就够买半套房子的了)和大病费用(数目更高)免掉。如果国民没有这些负担,而收入又大大增加的话,比如增一到二倍,那么房产的风险系数就可下降一倍,一平米就可少降一千两千也有人买得起;
另外,还要设法有意的增加楼房的建设与装修成本,使新建房的成本抬上一大截,以补地价回落。如何增加成本?政府增加收费不好,最终不是搞形象工程就是大吃大喝,甚而拿到国外去借着炒股票买债券的名义,实际给老外送礼去了。取之于民不能用之于民,是一时不能改掉的毛病,所以不能由政府来给其增加成本。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应该让之于民,就是说让给民工最好,如果有意的将民工的工资提高一大截,那么无论直接的建设者,还是间接建设者,比如生产材料的工人,他们工资的提高,就会使人工费用增加,材料费用增加,结果郊区土地虽然便宜了一大截,但是由于费用上涨了一截,就使得它与原先的大产权房之间的价位就相差的少一些,这样,就使原来的少贬值一些。
就现在的工资行市而言,工资一般在七十元上下,如果再涨1/3,即每工达到100,新建楼房的成本就可望涨1/3,每平米直接拔高300--500元,这对全国大部分二三线城市而言,就能使新开发地区(即将上市的农村房)的房价,与原先的大产权房距离较为接近(二者相差也就是一千多元),如果增一倍,则第平米成本至少增一千元,就是大城市的房价下降必定得到明显缓和。如果这时,政府再强行以节能、安全、防震等名义强化新建房的这一质量标准,同样的可以增加其开支,达到抬升房价的目的。
凡事不能搞一切,银行对于高价房的信货业务当然要谨慎,在现阶段,就是完全封杀也应该,对低价房,仍要支持,毕竟这对银行自己也有好处吗。
以人工费用上涨来缓和房价跌落的压力之所以合理,在于,它非但使即得利益者的损失大大减少,对于其它人也明显利大于弊。对于新购房者,虽然由于成本的上升而没有买到更便宜的楼房,但是相当于原先的楼价,它所付出的已是大大降低,当然是得大于失。此外,买房子的居民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也得挣钱,而工资的普遍上涨当然使得它自己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原先一月收入拿二千的就能拿到五千,拿三千的可能就要拿六千,所以他不能拒绝社会工资的普涨的。对于企业,对于工人,直接受益,当然不用说了。
问题是,能不能实现这么大的涨幅?我在那篇《如何让中国的穷人阶层富起来》一文中探讨了很多手段,应该说不乏一些可行措施。这里只想说一点,即让工资不得不涨的办法。中国的cpi一直和人们的饮食靠的很紧,大件消费,工业品则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说,后边的涨价幅度不是很大,很多实际上没涨。而关联的主要是食品涨了一点,这说明人们对食品特别敏感,如果这方面涨价,那么,人们就会立即想着要涨工资,因为它们做为生活的必需品,直接的增加了生活负担。
想让这方面的物价上涨,对当局而言,那可不是难事。也就是放开粮价呗,举手之劳。不去劳心费神的去控制它了,就让它去和国际接轨就行了。依国内外差价,国内放开,国外价格肯定会下降一些,而国内必定上升很多,升50%应该能够达到吧。粮价升一半,就会使农付产品的价位得到上提,相应的饮食行业肯定水涨船高,他们是谁也不愿意做义务工。如此理论上生活费用就要涨一半(当然蔬菜水果肉禽类不稳定,如果供给太多,价位跟上节奏大幅上提很难,主要是这些鲜货无法贮存,价钱少了就是不卖,不过粮价一旦涨幅很大,肯定会剌激其总体价位上涨的),吃的喝的住的都明显涨了,工人当然就有增加工资的愿望了,这时,如果政府再适时的提高最低工资,引导企业将工资提高到这个水平,那么工资总体水平大幅上涨就能实现。
不过,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就要付出出财政代价的,包括要主动的救济低收入者,使他们不因物价上涨而陷入生活的困境,当然,这不算什么,少搞几项形象工程,或者说在大吃大喝时,想到还有很多老百姓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而有意的节省节省,那就够了。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象前几篇所说的那样,要主动的将压在企业身上的负担大幅减轻,否则老板们拿什么给工人加工资?但这就要让官员们难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要压缩过于庞大的政府费用,以及其它诸多不合理开支,也就是说,终归结底,是要对他们动刀子。中国的财政开支很不合理,如果政府不肯做出牺牲,不愿予以理顺,那咱们当然就是说了也白说,只能当又一回纸上谈兵罢了。
笔者半年多以前写过一篇《且莫将通胀当老虎》,文中主张对付泡沫经济不要采取过激措施,在治理的同时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把积极的措施也调出来,以缓和受打击程度,如此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不大起大落,才能做到稳步发展。遗憾的是,半年多以来,我们看到的是管理层一记又一记重拳挥出来,而相应的扶持远远不到位,结果,企业被打压得大批破产倒闭,股市也被打得一崩千里,血流成河,景象惨不忍睹。现在又轮到农业和房产了,可能是一些老板从秘道得到消息,已开始狼奔豕突,企图夺路而逃,楼价跳水或即将跳水的消息从大路小道上纷至沓来。农业呢?可心想见,如果管理层继续走极端,结果也好不到那里去,而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往另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取向是自杀》哪里前进。三十年改革成果竟然要毁于一旦,让人心痛!
只顾一头而忘记了另一头,走极端路线的结果就是极端的局面出现.股市是如期下降了,但缓和的措施没出台,结果一泄千里,让人越看越害怕,只好再次出手相救,但无论是散布谣言,或是直接让利,千呼万唤股市就是不起来。眼看就要破2000了,现在管理层也傻了吧!
一些落后企业也如愿倒闭了,但一倒就是一大片,眼看倒下去的越来越多,只好又忙不跌的去扶持,赶紧紧急抢救。
试想,当初政策设计时,如果大小非解禁的时不再同时出台经济紧缩,而是设法让企业的盈利增加,让宏观气候继续看好,那么大小非的处理起来就要顺手的多,不致于使改革推行不到半年就遭遇滑铁卢,在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大气候下,如果不是一次次紧缩银根,抬升资金使用成本,人为制造流动资金出现紧张,企业哪能陷入绝境?今日经济遇到困难,是万万不能归到天灾的,只能怪人祸.
这里咱们单说说房地产。
现在厄运已开始转到房产了.房产有没有泡沫?肯定有,一平米动则一两万,肯定超过实际价格了.制泡沫的源头在哪里?就是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现在土地供应体制开始改革了,原来禁止上市的农村房产及集体土地上建的小产权房也可以自由买卖了?这对房产商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房市里的大小非开始解禁了,原先拿地的房产商,已经置业买房的房主们,不可避免要象股民们一样遭受一番血灾。象北京这样的高价地区,一千多元的小产权房有的是,如果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可以转让,那么郊区更多的楼房很快就可以建起来。现在交通条件也不是太差,走高速比住在城的胡同里到家还要快,买房或是租房均比市区合适,而现在市区房价动则一万多平米,一平米就差七八千,买一套楼房的钱可以到郊区买同品质的五六套,如此,那高高在上的楼价不发生雪崩真算是开发商有能耐。
楼市似乎要接着股市跳下来,股民们看到炒房客同样被套,几年辛苦炒房的积累同样发挥而出,心里或许找了些平衡(如果同时兼职那就是很不幸的了),因此击掌叫好,巴不得房价一下跳回到十年前,大家都被打回到无产阶级的原形;而口袋并不富裕的新兴白领当然也对楼价跳水望眼欲穿,希望中央向开发商发出号召,一致跟着王石学,毫不迟疑的往下跳。如果一套楼房一百万、二百万,我看绝大多数人这一套子想作业主是没戏了,但假如是降到十万、二十万的话,很多人还是能承担得起的,就是三、五十万,对某些人而言,也不算大事。
有人高兴就有人发愁,已被套住的开发商们,炒房客现在就一个字吐、吐,搞不好不但将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全都吐出来,还要弄个大吐血,如果还打不住,结果就是连肠带肚也要吐出来,那么,炒楼失败只好转身跳楼喽。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业主而言,心里同样悲痛,眼看着不动产一天天的就这样贬值,与股民们看着压在手中的股票一天天缩水一样的心痛。股票翻身的机率还是有的,可是,这楼市一旦遇到了塌方,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反弹上来的。
更则,房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有过亿劳动力参与,而它后面又跟着一群产业,同样养活着一大批人呢。房市一旦象股市那样破裂,后果可想而知。gdp大大下降,大量关连企业破产,大量民工失业,而银行做为最后的埋单者,同样遭受惨重损失。很多国家经济发生危机就是从房产开始的,中国难道也想重得那条道路?
不论建房子的也好,炒房子的也罢,还有最终的承受者--楼房业主,都是人民的一部分,决不能视作国家的敌人,所以利益要兼顾,不能无情的视作改革必须的牺牲品。
可见,房市固然不能不打压,但决不能再重演股市的悲剧了。
理智的话,就是一方面开放市场的同时,另一面设法托市了。不过这个托市不是象某些城市明目张胆的拿国家财政去托,托的很没道理,托的人让老百姓很生气。聪明的托法就是让大家都能接受,都不能不欢迎。
记得我在且莫将通胀当老虎一文中说过,在放开房市的同时,政府必须设法增加市场的购买力,如果购买力量增加一倍,那么房价就可以少降很多,这就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同时削减压在人们身上的其它负担,比如将学费(那十来万就够买半套房子的了)和大病费用(数目更高)免掉。如果国民没有这些负担,而收入又大大增加的话,比如增一到二倍,那么房产的风险系数就可下降一倍,一平米就可少降一千两千也有人买得起;
另外,还要设法有意的增加楼房的建设与装修成本,使新建房的成本抬上一大截,以补地价回落。如何增加成本?政府增加收费不好,最终不是搞形象工程就是大吃大喝,甚而拿到国外去借着炒股票买债券的名义,实际给老外送礼去了。取之于民不能用之于民,是一时不能改掉的毛病,所以不能由政府来给其增加成本。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应该让之于民,就是说让给民工最好,如果有意的将民工的工资提高一大截,那么无论直接的建设者,还是间接建设者,比如生产材料的工人,他们工资的提高,就会使人工费用增加,材料费用增加,结果郊区土地虽然便宜了一大截,但是由于费用上涨了一截,就使得它与原先的大产权房之间的价位就相差的少一些,这样,就使原来的少贬值一些。
就现在的工资行市而言,工资一般在七十元上下,如果再涨1/3,即每工达到100,新建楼房的成本就可望涨1/3,每平米直接拔高300--500元,这对全国大部分二三线城市而言,就能使新开发地区(即将上市的农村房)的房价,与原先的大产权房距离较为接近(二者相差也就是一千多元),如果增一倍,则第平米成本至少增一千元,就是大城市的房价下降必定得到明显缓和。如果这时,政府再强行以节能、安全、防震等名义强化新建房的这一质量标准,同样的可以增加其开支,达到抬升房价的目的。
凡事不能搞一切,银行对于高价房的信货业务当然要谨慎,在现阶段,就是完全封杀也应该,对低价房,仍要支持,毕竟这对银行自己也有好处吗。
以人工费用上涨来缓和房价跌落的压力之所以合理,在于,它非但使即得利益者的损失大大减少,对于其它人也明显利大于弊。对于新购房者,虽然由于成本的上升而没有买到更便宜的楼房,但是相当于原先的楼价,它所付出的已是大大降低,当然是得大于失。此外,买房子的居民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也得挣钱,而工资的普遍上涨当然使得它自己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原先一月收入拿二千的就能拿到五千,拿三千的可能就要拿六千,所以他不能拒绝社会工资的普涨的。对于企业,对于工人,直接受益,当然不用说了。
问题是,能不能实现这么大的涨幅?我在那篇《如何让中国的穷人阶层富起来》一文中探讨了很多手段,应该说不乏一些可行措施。这里只想说一点,即让工资不得不涨的办法。中国的cpi一直和人们的饮食靠的很紧,大件消费,工业品则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说,后边的涨价幅度不是很大,很多实际上没涨。而关联的主要是食品涨了一点,这说明人们对食品特别敏感,如果这方面涨价,那么,人们就会立即想着要涨工资,因为它们做为生活的必需品,直接的增加了生活负担。
想让这方面的物价上涨,对当局而言,那可不是难事。也就是放开粮价呗,举手之劳。不去劳心费神的去控制它了,就让它去和国际接轨就行了。依国内外差价,国内放开,国外价格肯定会下降一些,而国内必定上升很多,升50%应该能够达到吧。粮价升一半,就会使农付产品的价位得到上提,相应的饮食行业肯定水涨船高,他们是谁也不愿意做义务工。如此理论上生活费用就要涨一半(当然蔬菜水果肉禽类不稳定,如果供给太多,价位跟上节奏大幅上提很难,主要是这些鲜货无法贮存,价钱少了就是不卖,不过粮价一旦涨幅很大,肯定会剌激其总体价位上涨的),吃的喝的住的都明显涨了,工人当然就有增加工资的愿望了,这时,如果政府再适时的提高最低工资,引导企业将工资提高到这个水平,那么工资总体水平大幅上涨就能实现。
不过,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就要付出出财政代价的,包括要主动的救济低收入者,使他们不因物价上涨而陷入生活的困境,当然,这不算什么,少搞几项形象工程,或者说在大吃大喝时,想到还有很多老百姓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而有意的节省节省,那就够了。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象前几篇所说的那样,要主动的将压在企业身上的负担大幅减轻,否则老板们拿什么给工人加工资?但这就要让官员们难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要压缩过于庞大的政府费用,以及其它诸多不合理开支,也就是说,终归结底,是要对他们动刀子。中国的财政开支很不合理,如果政府不肯做出牺牲,不愿予以理顺,那咱们当然就是说了也白说,只能当又一回纸上谈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