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缘何呼吁领导调研“陪风”当刹?


   “领导下去调研,不到边界接送行不行?不叫不到行不行?不陪餐行不行?”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在昨天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成立大会上,针对领导调研,基层官员陪风愈演愈烈的情形,连说了三个“行不行”。(9月9日《昆明日报》)

    众所周知,到基层实地调研,是各级官员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掌握决策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一条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曾指出过,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调查研究,一件是制定政策。这种调查研究就是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好思想、好作风在运作过程中却变了味、走了调。一些领导下基层前,其下属和基层官员均要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路线图”是事先设计好的,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对象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包装。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严肃的“调研”不仅变成了“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注重听汇报,拿来材料看”,而且前呼后拥、车队成“串”,上级领导见到的情景都是经过“导演”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包装”的,听到的声言也是经过“加工”的……这正如秦光荣省长所说的那样,“现在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就像掉在井里的瓢,看似下去了,但是还浮在水面上。去的时候,已经踩好了点,选的一些典型都事先做好了计划,陪同人员一大批,去的时候,你哪里还听得到真实的东西”。

    而这样的调研,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基层官员身上竟然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不仅让人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造成决策信息的失真,弄虚作假之风的蔓延,最终还败坏了党的形象,引起了群众的轻视、鄙夷和厌烦。

    所以,秦光荣省长连说了三个“行不行”,来表述对领导调研“陪风”的反感,来表明领导调研“陪风”的危害,让人读后感慨万千,既对省长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的强烈愿望和实际行动表示敬佩,也对省长的“痛苦”表示同情,对省长的呼吁表示理解和支持,更对一些基层官员欺上瞒下的做法表示痛恨。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经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研并不是下去一趟,听听汇报、看看简报,写篇报告就完事了,而是要增强做好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功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有真知灼见,敢于求真务实、坚持真理。

    可见,领导到基层实地调研,必须下大力气打破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轰轰烈烈的“常规”,像秦光荣省长这样,敢于对领导调研“陪风”说“三不”。如此,下级才不敢也不能“忽悠”上级,调研才能远离做秀,真正成为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实情、引导决策的“窗口”;也只有这样,领导调研的“陪风”才能“风调雨顺”!

    新闻链接:秦光荣:领导调研“陪风”当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