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C网设备一期招标最终结果很快就要出来了,今天不谈这个,谈谈因为招标引出的两个问题:一是竞标厂商的价格战,包括赠送,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成本问题;二是价格大战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对于第一个问题,设备商朋友给我的解释是:低价策略包括部分设备赠送已成为行业招标的“潜规则”。
据说目前电信运营商在招标之时,除要求厂商上报竞标单价之外,还需标注可赠送产品数额。
包括之前移动、联通等在进行GSM设备搬迁时,都会采取部分赠送方式来降低搬迁门槛。这样运营商就可更多地考虑厂商能否支持其未来发展,不会过多被现有价格因素所限制。
那么厂商在低价招标面前,又是如何保持盈利呢?据悉,对于每次招标,各厂家都会评估是通过长期发展还是通过一次性获标来盈利,这直接决定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竞标策略。
以移动网络招标为例,由于其区域延续性比较明显,一个本地网设备由某家企业提供,后续的扩容、升级一般也是由这个厂商供货。所以在最初的一期招标中厂商大多会采取低价或赠送方式竞标,但后续的网络扩容各厂家都会正常报价,而且都是可盈利的报价。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粗略请教了一位法学人士。
目前我国的《招标法》对招标、投标都有规范,对于低于成本价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有涉及。在招标过程中,如果真有不正当价格竞争,企业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
但目前我国真正就招标提出诉讼的厂商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考虑到诉讼成本、胜诉把握等因素,回到通信业,运营商作为行业垄断优势方,厂商是断不愿也不能和他们撕破脸皮,更别说提出诉讼。
所以对于招标凡此种种,厂商也只能是私底下发发牢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