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牙膏?三鹿案引发全民信任危机


新华网北京922日电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同意李长江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任命王勇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免去其国务院副秘书长职务。

应该说,三鹿毒奶粉事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够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长江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虽然符合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当前的心理预期,但他的辞职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

在三鹿婴幼儿奶粉被披露有问题的当初,我就曾担心三鹿其他品种会不会也有类似问题,也曾担心其他奶企会不会在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更担心其他需要检测蛋白质含量的食品中是否也含有三聚氰胺。

现在,中国奶企几乎全部涉及“三聚氰胺”丑闻,连三家上市公司也因“为股民的利益”而在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其“社会责任感”已经荡然无存,攫取超额利润成为这些由国企演变成为上市公司的终极目的。

从“三鹿毒奶粉”被正式披露的次日,其进展过程确实耐人寻味,至少暴露出三个方面的信任危机:

一是企业信任危机。

911日,《兰州晨报》一篇题为《三鹿表示本公司没有18元价位奶粉》的文章中介绍,三鹿集团传媒部崔彦锋部长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

91122点,,《新华网》一篇题为《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 有关部门紧急调查》的文章报道,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日晚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8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912日,三鹿集团宣布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此消息一出,广大网民近乎一边倒地给予了质疑,很多专家学者甚至从三聚氰胺的属性来证明奶农掺毒的非可操作性。有意思的是,三鹿集团很快就抛出了“奶霸”这一新概念,笔者倒是相当奇怪,难道石家庄当局能够容忍“奶霸”的长期存在?这些能够影响一个地方纳税大户经营的“奶霸”需要何等的背景?

触目惊心的消息被公布,全国有22家企业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消费者对中国食品消费的安全信心指数也被降至冰点。

可三聚氰胺究竟由谁添加,至今仍无说法。

不守信用的企业如挤牙膏式的被剂出展示在众人的面前,暴露出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

二是传媒及代言人的信任危机。一些传媒及明星代言人也暴露出了信任危机。此前我曾建议,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及其代言劣质产品的明星、大腕,按照受益和风险并存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国家应该收缴这些媒体及代言人的广告收入,并处以数倍罚款。

三是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

首先,那22家(后来又增加了)企业肯定都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牌匾。我们要问,颁发这些牌匾的部门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其次,辞职官员职务的由小变大,更多的反应出了一种不得已。916日,石家庄副市长张发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志国、三鹿集团党委书记田文华均被免职。

917日,又免去冀纯堂同志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并由石家庄市委提请市人大按照法定程序免去其市长职务。

922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免去吴显国同志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

同一天,李长江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

终于有正部级官员对三鹿毒奶粉事件担责了。

正处级、副厅级、正厅级、副部级、正部级这样由下而上的辞职,很容易让老百姓产生找“替死鬼”的感觉,老百姓更希望看到由上而下的引咎辞职。

我们不知道李长江的辞职是否会终结“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发的辞职风波,但“三鹿毒奶粉事件”对整个社会的信用破坏却是长远和深刻的。

我们希望国家用重拳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如果当初对“苏丹红事件”相关企业及人员使用重典,或许就不会有今天“三鹿毒奶粉事件”的发生。政府部门对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的袒护,就是在充当有毒食品、有害药品制造商的打手。

还有多少食品含三聚氰胺?

揭三鹿黑幕,新西兰总理功不可没

三鹿毒奶粉,再显行政监管乱象

欢迎探讨“裸体做官”现象!
还有多少贪官在“裸体做官”?
我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