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对策思考


中国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对策思考

【前言:这个题目有点大,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也不可能深入到位,只是近期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总结性文章,仅供参考。在文中关注共有论坛博客的人会发现,对策思考与之前文章对问题的担忧和分析有着诸多不同的取向,这也就是全面考虑与独立问题思考处事角度不同的地方,可见深层全方位研究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正在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可以预见其后续的影响。而很多人也在思考,中国能不能避免灾难性影响?中国能采取什么措施?帮不帮美国?所谓是危机也是机会,中国在这轮经济危机中能否有所借助?网上已经有各种说法,经济学家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当政者应该好好研究研究。面对危机,我们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能不能避免灾难性影响,如何避免受到灾难性影响,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受影响是肯定的而且小不了。首先,国内经济正常运行要确保,不能引发危机,特别是不能因为经济不景气引发社会危机,乃至政治危机。

面前更大的顾虑来自于国民对腐败的意见,特别是地产行业的畸形对国民财富掠夺转移和对生活生产成本的恶性推动,导致居民生活生存面临的压力增大的问题,大量企业生存更加困难,经济不景气的问题。地产行业的崩盘虽然影响会很大,但是既然结局避免不了,那就推一把,加速地产行业的理性回归。鉴于国民对地产开发中的腐败行为意见那么尖锐,建议刮起针对其中的腐败行为的廉政风暴,一个清洗政府腐败现象,一个安抚民心,一个加速地产洗盘。估计廉政风暴有结果,中国如果对策不失误,经济形势也将浮现转机。随着房价崩盘下跌,即使国民财富在其中会因泡沫效应消失而消亡一部分,但总体分配格局将会更合理。对居民生存生活压力也是一个缓解,同时更是经济成本的有效压缩,有利于经济的恢复。这是确保经济运行正常的一个建议。

由于要面对的主要是外来的危机冲击,所以我们的对外经济政策如何把握将是关键。这方面有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外汇政策建议大胆实行一步到位的改革,减弱危机的冲击。何谓一步到位,一个是坚持人民币的稳定坚挺。注意不是对美元的稳定,美元的贬值还有相关危机较重的国家的货币的贬值已难以避免,在外围货币的全面贬值中,中国没有必要为维持相应的币值而主动贬值。之前文章我提到对国民经济的担忧第一个就说的对人民币升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担忧,但是两三年来的升值已经接近或超过外向型经济可承受的临界点,再升值其副作用的放大效果已经出现极度弱化,相反升值的正面作用的因素的效果,在外围危机导致相关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出现较大的放大,保持本币坚挺,反而对本国国民经济有利,同时也对外围危机的挽救有利。只要能够启动内需,也不用担心出现日本当年升值之后长期不振的局面,因为中国有日本比拟不了的内需潜在能量。这样,人民币币值的升值完全可以放开了。所以另一个内容是全面推动汇率变动完全市场化。只要国内形势保持稳定,就可以坚决推进。

第二个建议。鉴于我国外汇管制制度不完善,管理能力偏弱,建议设置新的资金流动性平衡工具,增加对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避免外汇资金的大量进出的冲击。通过在银行操作过程中增设必要的平衡工具,一方面增减外汇的流动成本来控制外汇,避免热钱冲击;另一方面,要让外汇使用尽量交由民间操作,提高外汇的使用效率。具体操作:首先,在换汇方面控制换汇成本。个人本外币换汇可以放开,但要收取一定的可调节的手续费,相差点数可以进行最低规定,也即是银行或特许兑换商可以赚取最低规定的点数(如5个点)以上的利润;法人换汇也实行同样可调节费率政策,鼓励企事业法人持有外币。其次,外币存款收取本外币利差平衡管理费,也即本币存款利率高于外币本国存款利率平衡补差的点数,外加外币本国存款管理费(若有)点数。至于利率和本国银行存款管理费方面,则参照本币存款政策。这个费率由中央银行根据本国吸引外资形势需要灵活制定。最后,是外币存款抵押贷款的管理,可以由中央银行根据利用外资形势灵活制定相应的贷出比重。以上平衡工具当能达到控制外币资本进出的目的,至于被外资控制的本币资金,其资本流出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当然,这也是银行业务的扩大,有可能也是一项增加收入的安排,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这更是我国宏观调控中对资本市场的一个有力控制工具。

第三个建议,充分利用好我国的外汇资产,服务本体经济。对于外汇资产的形态的处理,从经济的泡沫效应原理来分析,有一个原则要坚持,就是尽量让资金与本体经济相关,做纯粹的体外流动只是借钱给人用的行为,于本体经济的发展益处不大。所以大量的购入外国国债,外国公司股份,纯粹的境外投资扩张,都意义不大。保留一定数量的外汇平衡资金就够了,其他的尽量交给国内民间企业和个人处理为好。如果真的达到地球村的地步可以放开,但在各国主权意识十分浓厚的今天,过量的全球扩张,虽然有利益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却要考虑对国民经济的挤出效应,如何实现外汇资产的本国经济贡献最大化是很值的衡量的。目前的较好的利用,是购买各种资源做战略储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层次,中国的企业成熟度都还有较大欠缺,美国等发达国家实力依然雄厚,还不是中国经济向外扩张的时候。特别是危机远远没有见底,轻率购买外国各种资产,很有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但现在国外又急需外汇流动性的回归,建议争取换取各种资源或资源性产权,不要购入过量外国国债、银行类资产。特别是在目前国内成本被国际过分带动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利用外汇资金适当购入以有效压缩国内经济成本,以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外政策的安排,是基于国内政策的配套才有可能实现。最根本的是要国内能够扩大内需,有效压缩成本,恢复正常经济秩序。

消费需求必须尽快扩大,尽可能扩大,是当前经济局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正面面对危机的先决条件。在近期股市短期内过度发行和恶性涨跌的灾难性事件中,中国国民的可支配财富严重缩水;房地产市场的恶性涨价和炒作,以及目前面临崩盘的结局,财富的恶性转移和泡沫消亡导致的缩水,进一步掏空居民的存款。虽然银行中还有大量存款,可其中有多少是普罗大众的,又有多少是准备随时消费的?消费需求因财富严重缩水而明显不足,当前要启动消费性内需困难较大。同时因长期政府加大投资形成的部分产能过剩,致使政府投资的消费刺激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如何启动内需,是必须要认真研究的。

要启动内需,必须恢复经济的景气。经济不景气,什么都谈不上。恢复经济景气重点一个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没有大量中小企业的景气运作,经济不可能景气。很多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银根对中小企业从紧,从来就不是调控经济的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因为信用评估的问题,一直就是银行的难题,也是银行控制风险所不能积极进行的。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政府或相关支持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担保扶持,因此往往也是有政策性、有产业或技术因素限制、有差别的选择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推动和完善担保操作,加大支持力度。这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领域,不要一味以为逼死老企业,新企业就会起来,特别是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本的高层次的服务业企业,要扶持而不是相反进行成本压迫。死掉一批企业有利于新企业起来的论调是十分荒谬的。

要有效压缩成本。在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提高的情况下,维持较高的最低工资线是没有意义的。人为的提高大量个体经济、小型企业的成本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活跃程度,不然市场行为有可能导致政府政策的失效。新劳动法应该在最低工资政策和针对个体经济和小型企业的政策上保留较大的灵活性。新劳动法的修订和执行要有所调整,才有可能有效压缩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成本,恢复经济的景气。

要尽快恢复资本市场秩序。中国的资本市场近年来发展邪气十足,成为投机博取国民财富的庄家俱乐部,成为关系户窃取国民财富的吸金窟,而没有起到最根本的融资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一个是盲目扩大证券化,没有融资需求的大企业,无限量增发,而有迫切融资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还有中小企业求告无门;一个是关系户安排,国有关系、地缘人脉关系的安排痕迹十分明显,成了某些人的证券暴发的聚宝盆;一个是庄家炒作横行,监管不力,调控无能,成为国际资本控制国家经济要冲,掠夺市场资源,打击民族经济的畅通渠道;还有一个是无视自身金融实力严重不足,盲目推动基金扩张,最后洗尽散户积蓄,混乱金融秩序。造成目前的资本市场满目疮痍的新一轮股改,还标版实现了高度证券化,可目前的高度证券化,要恢复秩序花起力气不知要费多大的劲。恢复资本市场秩序,主要是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建议管理层暂时尘封一切,从头来过,先恢复没有外资成分的民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的上市,这才是产业升级政策的正确选择。既然已经证券化了,等待市场回暖,泡沫膨胀,消失的部分财富还会回来。但今后要调整审批上市专家队伍的班子,千万不要官僚插手其中。关于投资银行和各类孵化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可适当出台鼓励政策。

抓准时机,恢复房地产秩序。房地产即使即将崩盘,但恢复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的工作也要同时推动。推动房价走低也是恢复秩序的措施之一。只有房价走低,回到总体不高于地价与建筑成本之和的1.5倍的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构筑新的秩序。房价回归,居民生活和生存压力才可能减缓,才可能逐步放开消费的手脚。在恢复房地产秩序的银行贷款政策变化上,有两点要抓准时机,一个是在房价一旦达到上述要求时,第一第二套房的首付政策可恢复正常的两成、三成,并可适当实行税收优惠,逐步恢复房地产元气;同时加大一个家庭同地区第三套或第一、二套超大面积住房的交易税的税收比重和银行首付成数,针对豪华消费,适当征收超额用地税和消费税,严格控制炒房行为。另一个是,加大住房装修贷款支持,目前还在建设的一批已经成交的住房,和大量的安居房,其装修贷款是启动消费的一个加大加速国内经济流动性的一个有力领域,也是避免地产行业低迷导致配套行业过度萎缩的需要,是恢复房地产市场秩序必要作的功课。

加大转移支付和基础性投资,充分发挥财政力量扩大内需。加大转移支付重点是要确保社会的稳定,加大失业救助,加大三农方面的支持性投入,加大低收入家庭的临时补贴。加大基础性投资,主要是更多启动国家和地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两方面扩大福利性、基础性投入同时,要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投入,压缩财政盈利性投资行为。

当然,也不要以为财政是一只取不完的金蛋。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福利政策,如全民覆盖包括农民工、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等,将有可能是巨大的无底洞,将来财政是否有力量来支持很值得怀疑,建议推动新的分配制度的探索。关于新经济制度,在《面对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道路或需另行选择》文中,我再次明确提出共有制的新经济制度设想,建议予以研究考虑。

关于共有经济体制的设想,核心的一块就是国有、集体经济全面确权分配到全民个人名义下,实行县(市)一级集中托管从而实现全民按资分配,保障基本生存生活,实质使经济体制变为共有。在新的分配体制下,逐步取消财政支出方式的发展经济行为、社会保障行为,以高度自组织行为构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人们难以充分就业,按劳分配为主难以保障社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新社会的经济体制基础。这是新的经济体制设想,当前形势发展已经可以推动实施。如果能够较快的推行,巨量资本原来的生产性循环很快会实现大经济循环,居民消费能够较好启动。还有财政补贴平衡的投入,能够灵活的调控居民消费。而由于实现分配保障,即使取消财政性保障行为,居民的消费顾虑,得以部分消除,要启动消费性内需根本不是问题。体制的转变,财政性支出方式的经济发展行为的取消,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的退出,必然会使经济效益极大的提高。新的制度基本能消除中国学习西方的制度带来的水土不适的弊病。其实西方经济制度也正在检讨自身的缺陷,正在酝酿新的变革。9月24日美国总统争取国会通过金融救援计划的妥协条件有一款是赋予纳税人在一些公司一定股份的条款,与新制度设计有相通之处。这种趋势将是大势所趋。

200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