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看病就是患者与医院的事情
老百姓在去医院前,习惯动作是先摸摸自己钱包够不够
影视作品里的经典镜头是,冷漠的护士对焦急的家属说,先交费去!
常见这样的媒体批评和领导指示,先把病人治好再说,钱不钱以后算帐
也确实有部分医院对部分病人,本着救死扶伤的原则,是这么干。
但是,请记住,医疗是项需要不断投入的工作,没有政府全额资金介入,只能靠自我积累,在满足现有医疗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扩大接诊能力、改善硬件设施、培养合格职员,如果不只要求先看病,不知道有多少医院将面临倒闭
来自印度阿拉维医院的经验:该医院针对来自各地的患者,比如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和付费两个途径,患者可以自选,从甲门进去的免费,从乙门进入的自费。由于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和等级观念,很少出现有经济能力者选择免费大门,而且可能在医疗人员的提示下,还会一个人交好几份费用,以延续救助那些免费者。在中国,显然不可能这样操作,本人亲眼见过开宝马车的儿子送老父亲来做免费白内障手术。对于特殊个体,医院确实有必要先救人再谈钱,作为医疗经营者,则需要通盘把握,未雨绸缪,既能实践救死扶伤,又能确保不伤医院元气。
那么,现在我们来讨论,谁来为无能力者买单?
1,医疗保险,各种各样的医保、城保、镇保、农合及各种商业医疗保险,已经是一个个尝试,但是,由于体系并不健全,对于完全无职业无收入者,则没办法廊括。
2,社会救助,各类国外慈善组织,基金,NGO及类NGO机构,通过自身筹款渠道,结合资金能力,对中国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救助,比如国际奥比斯飞机医院的白内障免费手术、澳大利亚的霍洛基金会的眼底病救助,各社会名流巨富成立的基金,等等,这些资金,不仅仅是跟公办综合三甲医院合作,更乐意跟专科医院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合作。
对于医院的经营管理者,你是否对医院积极加入医保支付体系,以及寻找社会救助资金,做出足够努力?如何在满足社会对医疗机构承担社会责任与慈善义举的需求,同时实现自身积累与发展?
如上只是列举了第三方支付这一大有可为的运作思路,如你需要了解更多,可以与笔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