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记者“想当然”未卜先知,编辑“昏昏然”违规操作,“神七”尚未点火发射,“见闻”竟然早产两天——煌煌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堂堂国家权威的新闻机构,居然能出这样大的新闻事故,真可谓荒唐,荒诞,荒谬!面对如此“丑闻”,岂能仅靠一句语焉不详的“致歉”不了了之?!于是,有了我下面的思辨与感言——
关于新华网神七报道“假见闻”的感言
袁袤翔
“神七问天”,举世瞩目。“神七问天”的新闻,备受关注。9月25日上午,新华社记者吴登峰 梅世雄 王玉山的《太平洋上夜未眠——神七飞船第30圈测控侧记》在新华网上一出来,立即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新闻以记者亲历的见闻视角与侧记文体,生动描述了27日午夜“远望一号”在太平洋上对神七飞船进行测控的详细过程,绘声绘色,如临其境。然而,细细揣摩,却无不莫名惊诧:这条新闻的电头是“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新闻发表的时间却为“2008年09月25日 09:04:58 ”。这时的“神七”,离发射时间还差12个小时呢。新闻稿绘声绘色描述的见闻,是“神七”问天两天后的午夜才可能出现的状况,经过这篇“侧记”,竟然至少早产了60多个小时!退一万步说,即便真实看到了“27日午夜”的实况,发稿时间也不可能是27日,最快也应该是28日的零时之后才合适啊。
惊奇,惊疑,惊异!于是,发帖质疑,“一石激起千重浪”。新华网慢慢地有了知觉,24小时后的26日21点45分,发布了一条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致歉信”——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讯 新华网向网友的致歉信:9月25日神七发射前,本网有关编辑因操作失误,误将草拟的一篇稿件签发上网,我们深表歉意。新华网 2008年9月26日”。
——这就是新华网“神七”报道的“假见闻”事件始末。
对此揣摩几度,心有感言几多——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想当然”未卜先知,编辑“昏昏然”违规操作,“神七”尚未点火发射,“见闻”竟然早产两天——煌煌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堂堂国家权威的新闻机构,居然能出这样离谱的新闻事故,真可谓荒唐,荒诞,荒谬!面对如此丑闻,岂能用一句语焉不详的“致歉”就不了了之?!
教训啊,教训!
教训之一:“想当然”与“昏昏然”——新闻采编大忌。
《昏昏然与想当然——新闻采编大忌》,是我2007年6月发表的一篇“审稿札记”。新华网的神七“假见闻”事件,印证了我的这一理念与论点——
“所谓昏昏然,就是自己不学习,不领会,不理解,不结合,或者学习蜻蜓点水,领会浮光掠影,理解浅尝辄止,结合生搬硬套;在新闻宣传中,或照本宣科,照搬照抄;或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或隔靴挠痒,云山雾罩;甚至越俎代庖,胡编乱造,人云亦云,不假思考。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其中,越俎代庖,胡编乱造,当属于想当然所致。所谓想当然,就是自以为是,合理想象,或者把自己一时的模糊意识当成准确理解,或以己度人,用自己的认识去解释报道对象的思想。昏昏然与想当然,是新闻采编者的大忌,时政新闻更是如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今日重温,觉得意犹未尽,“想当然者”在“想当然”地作着“合理编造”的时候,又搞了大大的“提前量”,更加犯了大忌。
教训之二:“提前量”与“抢独家”——放纵极度风险。
“提前量”,曾经是许多新闻人提高新闻时效性的手段之一。但是,这种提前量,充其量只能是事前的资料收集、现场感知、理性预测和谋篇布局的构思而已,绝对不能跨越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进程,先入为主地成稿备用。违背这些准则,就是偷懒,就是捷径,就是造假。事中或事后的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将“风险”放大,造成假新闻出笼,贻害社会大众。
“抢独家”,一直是媒体间竞争的焦点与胶着点。但是,“抢独家”要遵循稳、准、快,即稳妥,准确,迅捷,在稳妥中求得精准,在精准中求得迅捷,三者顺序绝对不能颠倒。况且,“抢独家”的意识,在当前“宣传纪律”三令五申的环境下,除了那些突发性社会新闻、民生类新闻、深度报道和探秘揭秘解密性报道外,一般都不需要刻意追求“独家”。在重大事件特别是奥运会和“神七问天”之类的报道中,除了中央广电两台的实时直播,新华社的采编与发布掌控着绝对的独家优势,如果再用那些事先成稿即时“抢独”的技俩,未免太“小儿科”太“弱智”太“敢闯敢冒”了啊!一个“抢”和一个“独”占据了编者的神经,稳与准的防线就全线溃退,一味求快的新闻“早产儿”,肯定命悬一线,不出问题那只是偶然的幸运而已。
教训之三:“守规矩”与“严监审”——二者缺一不可。
新闻宣传既要遵守新闻规律,严格把握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还要遵守宣传纪律,把握好时宜性、适宜性与实效性,绝对不能放任放纵任何程度的马虎、疏忽和麻痹、麻木。“差错总是难免的”,但差错是可以发现的,为此,各类规章、规程、守则、约定不一而足。但是,有了这些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各岗位从业者自觉自律的“守规矩”和各层次把关人铁面铁腕的“严监审”作保障。二者并举并重,相得益彰,才能按部就班,防患未然,做到百密不疏,万无一失。
教训之四:处置“假新闻”,不能“负重正清”。
这里的“负重正轻”,指的是在处置虚假新闻的时候,重视对“负面的”严惩不贷,经济的,政治的,人事的,甚至法律的,多管齐下;对所谓“正面宣传为主”的虚假新闻,一般很少追究问责。其实,虚假新闻没有“正”“负”之分,不管内容是否主旋律,只要虚假了,都是负面的!所以,对虚假新闻问责追究,绝对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将此作为规范性机制确立起来,治理假新闻才能见到真实的效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了教训,理当汲取。但愿我的这番思辨与感言,对此能够有所触动与推动!
● 附:新华网“神七”报道假“见闻”
太平洋上夜未眠——神七飞船第30圈测控侧记
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记者 吴登峰梅世雄 王玉山)27日午夜,太平洋上夜未眠。
2000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涌浪高低起伏。
这是远望一号船在大海上度过的第27个夜晚。27天来,远望一号船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战风斗浪、风雨兼程,与4艘姊妹船一起在天地间建立起了一条实时、畅通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30分钟后,在太空中飞行30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将第六次飞抵“远望一号”上空。在10分多钟的时间里,航天员将完成轨道舱复压确认、脱下航天服等动作。
这,是航天员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的关键时段之一。
由于飞船绕地球飞行轨迹与地球转动角度相互变化的原因,其他测控站难以在这一时段对飞船实施测控,任务将由远望一号船独立完成。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实时准确地把对飞船的测量与通信数据传回指控中心,以及把指控中心的遥控指令与数据发送给飞船,关系到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成败。
“一级测量部署!”号令一下,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信号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各种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船体两侧,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减缓缓伸出,使远望号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面上。
USB雷达机房,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5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
“明白!”
主操作手周兴国身体紧贴着操作台,轻推操纵杆,甲板上巍峨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到飞船出现的方向。远望号巨大的船体随着涌浪起伏、摇摆,但巨大的天线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紧盯着远方的地平线,纹丝不动。
“1分钟准备!”
“嘀嗒、嘀嗒……”秒钟每次跳动,都使空气更加凝重。
突然,屏幕上一道亮线一晃而过,紧接着一个亮点窜入屏幕。随着周兴国几个干脆漂亮的动作,一个亮点被稳稳地"钉"在屏幕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的报告声,打破了全船的沉寂。此时,比预定捕获目标时间提前了12秒钟。
“座舱舱总压正常!”
“座舱氧分压正常!”
飞船内的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数据,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
“复压阀关,轨道舱已复压至40千帕,报告完毕!”航天员的声音如在耳边,清晰可闻。
“明白!”万里之外,指挥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10多分钟后,飞船重新消失在地平线下。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划破夜空,在寂静的太平洋激荡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