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使人幸福的学问
传统型学者——传统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巫师。巫师的最大特点是装神弄鬼,——不装神鬼,大众是不会相信他们的,也就无法建立并维护他们对大众的精神统治。因此,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知识亦即精神上的统治地位,传统型学者对任何问题都是往烂泥滩子里整,把容易的说成难的、把难的说成容易的,把简单的说成复杂的、把复杂的说成简单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现代型学者——公共知识分子,是从传统型学者中分化出来的。他们看透并抛弃了自己的前身,毅然走上与传统型学者相左的道路:将事物的真相从被他的前辈所制造的语词的烂泥滩子里拯救出来,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说说美学吧。
没有人不体验到美。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色胆大过贼胆”。说白了,就是人人爱美,人人爱美色,爱美是人的天性。美,说到底是一种个人的快感体验。有了它,人就会感到无比地幸福;没有它,人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此,能否体验到美,是人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客观标准或尺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里就说过,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唤醒人的感性、感觉——美的感觉。美的感觉的觉醒程度是人的生命质量的一个客观量度。如果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一言以蔽之,为了美。美美地活着就是幸福地活着。如是,人生何求?
虽然人人都曾体验过美,也都能够对美说三道四,但如果有人像古希腊的柏拉图那样哲学(抛开个别直指一般)地问——美是什么或什么是美?——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们沉默了。
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美,意味着一门学问——关于美的学问的诞生。
美学,最早诞生于古希腊,——18世纪的鲍姆加登,仅仅是“美学”这个词语的父亲而已;美学史,从古希腊开端。——不奇怪,因为古希腊是“轴心时代”(公元前6世纪前后)人类三大文明(古印度、中国、古希腊)之一。这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的生命的一切潜能和感觉能力几乎都在个别人身上实现出来了。毫无疑问,古希腊人最知道、最懂得“美之为美”。古希腊人是人类的范本。……
一部美学史,就是回答柏拉图之问的历史。
……
美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怎样才能使人的与生俱来的美的感觉细胞打开、觉醒的学问。——以往的美学即美学史,给美学的这一神圣使命、任务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埃。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层厚厚的尘埃一层层地剥掉,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解放、拯救出来。
美的感觉细胞一旦打开、觉醒,人就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美的生活状态——它是人的生命的理想状态,所以,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学问。
[注:此文为明天上午即将开始讲授的这学期《西方美学史》和下周一开始的《美学导论》而作。]
2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