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成为近来国人争先议论的焦点。有赞同,亦有反对;有不解,亦有支持……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近乎偏激的思想赢得多数网友的认同,说什么汇源被收购是民族品牌覆没的又一重大事件,应该值得国家相关安全部门和商务部门重视,并予以阻止!这个观点,咋听起来很是悲壮。好一个“民族品牌”的帽子,确实让当事人朱新礼和汇源企业受压不小,也让一群惯于保护、惯于给一种公平的市场经济竞争秩序“扣帽”、时不时干预正常经济行为的人群找到了申诉可口可乐、讨伐汇源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显得犹如一个毛头小子一样没有耐性,每遇到一个属于正常市场竞争行为的事件,都会暴跳如雷,并且以一种不理性的态度来扰乱这个事件的进程,同时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帽子,给双方当事人戴上。
归根结底,还是“夜郎自大”的劣根性在作祟!总认为自家的孩子最聪明,任何人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疼如宝贝。一旦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做娘的都会不分青红皂白与肇事者理论一番,非要给孩子出气。正是这种天生的护犊之情,让我们在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将这种“保护主义”放大到国际市场经济竞争的语境中,则会以一种“民族至上”的噱头,向企业决策者施加压力同时竭力呼喊,企图让这一行为戛然而止!
面对众多国际企业巨头,参股中国企业,进而并购中国企业的事实,我们的“民族保护主义”是否显得有点幼稚。动不动就通过“戴帽子”的方式来阻止国际竞争过程中的商业行为,是不是显得有些黔驴技穷。难道在“民族保护主义”的旗帜下,我们的企业会发展成世界品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500强?答案是否定的。
在中国企业国内强大、国外弱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决策者很难摆脱一种无形的“紧箍咒”,不是受到太多的制约,就是受到太多的依赖。中国市场能够生存的活龙活虎,是因为中国市场本身存在的特殊市场环境,让某些企业成为沾沾自喜的大老大;到国外之所以兵败连连,是因为中国企业失去了特殊市场环境中造就的免疫能力,一旦真刀真枪,财力和能力就相形见绌。
反过来,中国企业却很容易遭遇被外企频繁收购厄运的原因,却是因为外企适应中国特殊环境的能力超越中国企业,外企管理中国式就是其抢占中国市场的一个核心策略,让最了解中国市场的中国职业经理人来指挥外企与中国企业竞争,结果中国企业依然是不堪一击。
因此,我们总是会对这两种极端行为加以评价:中国企业被外企收购意味着民族品牌的覆没;中国企业在境外失败意味着有损民族品牌形象。于是,中国企业的企业家们会面对里外不是人尴尬,无论你的企业是处于什么原因的失败,都会被戴上“民族高帽”。
往往我们注重给中国企业家戴高帽的时候,却忽略了如何做一些有利于中国企业杀出去,能够在国际市场环境中,也并购和兼并一些外企巨头的举措和行之有效的建议,而是图嘴巴快活一阵,得力的方式和策略却难以寻觅,依然得靠中国企业的实际决策者自己去琢磨。这种有错就批,却不给予指正和帮助的伎俩,实显滑稽!
相信,汇源当家人朱新礼绝不是一个没有民族气节的男人,也不是一个没有考虑过出卖汇源的指责之声。为什么要对企业做如此下策,必然有其自己的考虑。一个企业要成长,一味地夜郎自大,或者是强违经营规律办事,是难以走出去的;一味地死撑面子,或者是最终死在创建者之手,没有了后期价值,经营者也是难以逃避指责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提前做一个符合市场经营规律的决策,让更强实力的企业来挽救其力不从心的未来!卖出去,并不见得就是民族品牌的覆没,也不见得不是企业的上上策。只要吻合企业未来的发展,只要符合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外界是无权过多评价企业的决策行为的。也没有必要给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民族保护之声”。
若真想中国的品牌企业能够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经济竞争的大市场,奉劝最好是少一点指责和高帽行为,而是给中国企业提供一种适合其发展壮大的客观经营平台。
若真想避免中国企业不被激烈的竞争态势吃掉或消灭,除了让中国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脱离某些带有“保护色彩”拐杖的支撑外,还需要让中国企业能够在一种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中锤炼。没有这个前提,中国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始终是昙花一现的美梦,也难以抵御国际巨头的重金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