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围城”


    每当翻开钱老的《围城》,禁不住就会想:假如方鸿渐娶的不是孙柔嘉,而是唐晓芙,结局会如何?假如苏文纨嫁了赵辛楣而不是曹元朗,故事又该如何发展?

 

无线“围城”

《当代经理人》9月号.特约观察  作者:瞬雨

奥运之前,北京热热闹闹地开通了基于WiFi的无线城市;与此同时,包括天津、上海、广州在内的国内十大城市也明确了自己的无线城市发展计划,有的甚至已经在建设当中。

而在大洋彼岸,芝加哥、旧金山、休斯敦等多个城市却纷纷表示取消或暂停无线城市实施计划;自2004年费城首次提出之后,这股无线城市风潮曾经席卷全美,纽约甚至在05年声称“如果WiFi能够在纽约获得成功,那么将在全球任何地方获得成功”。

 

不可复制的需求

无线城市原则上支持所有WiFi设备,但实际上有价值的应用目前还大多局限于笔记本电脑。那么笔记本电脑对无线城市的需求有多大?我个人体会是:很小。

作为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我属于笔记本使用频率极高的人群,日均使用时间在10小时以上,但从来没有用过无线功能。我的日常行动节点无外乎家里与公司,最多加上茶坊和咖啡厅,中间过程则是开车。开车自然不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家里与公司都有宽带,茶坊与咖啡厅呢?一壶好茶,是要用心去品的,哪里会有电脑的用武之地;再看别的朋友,要么谈天会友,要么谈情说爱,也一样与互联网无关。

相信只有对于北京而言,因为奥运观众的外场比赛信息获取、CBD的商务休闲等需要,以及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的非固定办公的自由人群,大概对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有所需求。但这只是中国在现代化迅速成长、后现代生活迅速建立所带来的多方面发展和创造的一个特例:北京的文化交流、商业辐射和技术应用在全国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北京对新科技城市环境的一种需求,但这并非是一种普遍需求。现代化成长对其他城市的要求也许是从属的,也许是个性的,就像纽约无线城市的经验在美国其他城市的不可复制性一样,北京的无线城市需求也是不可复制的。

 

铱星的教训

512地震凸显出卫星电话的优势,这时候我们大概会想念起比海事卫星小巧许多的铱星来。要是摩托罗拉的计划能够顺利发展到今天,相信铱星已经普及到身边的很多人,也许灾害造成的伤亡会少一些。只不过地震是稀罕事情,也没有几个人天天去探险、登山。所以铱星的失败并不因为它是一个失败的技术,而是因为它是一个失败的市场。投入成本巨大、维持费用高昂、市场规模狭窄,这些原因有一个也许就能使一项优秀的技术夭折,更何况铱星几乎凑齐了这所有的不利因素。其实看看TD的坎坷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

国内无线城市的实施计划大同小异,大多是一家公司投入资金建设WiFi(或者加上WiMax)基站,政府提供支持并帮助推广,与旧金山模式相似。但旧金山模式却恰恰因为“组网成本和实施难度过高”而宣告失败。即使是看上去需求明确的北京,它的营运商中电华通也是租用基础电信营运商的骨干网。通信业资深观察家项立刚老师对此发表看法称“无线城市要建设成为一个可用的网络系统,成本一定是非常高的,基本上是政绩工程。”

一个技术趋势只能代表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望。愿望必须和市场一起才能构成发展的核心和辩证的张力。愿望反映人类面临的问题、做出的思考和努力,而市场则承担由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组成的现实环境。市场并不能对如何实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美好愿望给出一个细节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市场却能够左右技术应用的成本,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技术的未来。

 

城市的技术天际线

       无线城市的建设无一例外都是“游说到政府支持”。政府是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不光面临人口、设施、文化等问题,而且始终面临从历史到未来的艰难抉择。洞见或透视隐藏于深处的城市历史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城市的当前画面,历史的脉络仍然会维持它的潜伏状态。

杰出的美国建筑历史学家克斯托夫在《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意义》中说“天际线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个性的浓缩,是城市繁荣的机缘;任何文化任何时代的城市都有各自突出的天际线,以颂扬信仰、权力和成就”。教堂塔楼、工厂烟囱、摩天大厦我们纵观世界名城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宗教的天际线、工业的天际线、革命的天际线,每一次文化的巨变都对城市的天际线进行了重绘。而进入后现代的互联网社会之后,因为信息技术在物质财富的积累效率和城市建设的规模速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是一个个“网上的”城市正面临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如何树立后现代城市的技术天际线?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扬州,众多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名城有着各自不同个性的历史天际线,那么未来呢?我们是否愿意看到它们在某一天画出同一根技术天际线?

《当代经理人》观察专栏

2008年2月号    黯淡的“星空”:新媒体的负外部性

2008年3月号    疯狂的新大陆——Motorola的信仰危机

2008年4月号    预知未来:用乔布斯的方法拯救克莱斯勒

2008年5月号    罗马的分裂:Motorola往何处去

2008年6月号    立春之后——追求卓越不应该是企业的英雄主义

2008年7月号    电信重组题外话:寡头央企与第三种社会平衡

2008年8月号    谁能改变世界——从盖茨和王石看企业家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