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内涵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管它说的“大学”不是现代学制意义上的大学,但其表达的“大学之道”却是现代大学应该追求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自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具体而言,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丰富,追求知识上的真理,追求道德上的善,并积极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大学生而言,大学四年,都在修身积蓄能量,都在尝试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达到善的境界以及内在的人性完美。在高校里面利用大学的平台,向大师们学习,与圣人和完人们靠近,与身边的高人交流,在这个过程所体会到的心得是每个大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
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大凡是有精神追求的人,而不是一位“俗人”。四年的学习,个体的精神里面应该积淀下大学的底蕴,应该在个体的生活上反映大学的博大与儒雅。大学,是追求理想和追求人性的场所,它不是一个追求职业与功名的地方,也不是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功利目的在这个地方来认证一下,更不是一个人为了逃避现实来这避世的地方。四年里面,修身积淀始终是主线,先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处事,这些看是简单的事情,最容易让大学生忽视。工具性的操作技能在以后工作的时候可以学习的,但这些思想以及精神方面的东西,必须在大学这个特殊的氛围中才能积淀下来,才能母育出来,因此对大学的理解不能理解在表层。
大学,是一个发挥自己内在潜力的平台,在这里面有很多机会,要善于去把握。一名大学生从他进入学校,直到他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质的变化,他的大学生活是非常遗憾的。大学四年,都在给自己创造机会,都在给自己机会锻炼,一次又一次向人性的阴暗面挑战,一次又一次向发展的瓶颈进行挑战,最后终于略有收获。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善于开发,要善于去把握机会锻炼自己,很多时候,只有在大伤之后才会顿悟,不要害怕陌生,不要害怕失败,一切都要去拼搏。机会是有的,关键在于要有意识这种机会的思维能力,在机会出现之后,也要有把握这些机会的综合素质,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要多积淀,多去创造机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有时候,走在校园里面,发现很多学生没有事情做,整天消沉下去,总觉得是遗憾,这么宝贵的大学,就那样浪费下去了,实在遗憾。天下没有后悔药,当自己年过半百,回身叹气之时,为时已晚!
大学,让你接触到文化,让你成为文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文人,因为他能积淀文化,能有思想和精神,能有理想和追求,能有气质和儒雅,并且付之行动。读书的日子,自己广泛涉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从一名孤敖的,性格古怪的高中生,到最后成为豁达与博雅的学者,其变化得益于文化方面的熏陶。大学生,应该有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来自厚重的修养自然流露的,而不是模仿或者表演出来的,追求内在的品质远远比一些外在的功利要明智的多。与其在网上聊天,还不如到图书馆去读一下古书,与其整天谈恋爱,还不如把整个精神皈依在大师上,与其整天在校园里面吃吃喝喝,还不如多花点时间用在对自己的修养上。也只有这样,抓紧时间去学习,才能让你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真正意义上具有大学修养的人。
大学四年,应该是在追求理想中度过的,在精神升华中度过的,在提升自己中度过的。
每位大学生,在不同的生态位置上,都是鲜艳的生命体,要尽可能利用好大学这个母体,在母体中成长蜕变成文人(有文化修养的人)。每个人都是一朵鲜艳的花朵,要尽可能的把花开并宜人。每个人的大学都很精彩,都会具有人生生态上的意义,要善于去发现它,去贴进它,去经营它。对大学的认识,也是对人生的诠释与理解,在大学的环境里面,每个大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脱离一些世俗,脱离一些利益,脱离一些儿女私情,脱离一些责任,去思考关于精神与理念的抽象问题,然而这些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问题。用“心”去旅行大学,用“诚”去经营大学,用“悟”去理解大学,这样去对待大学四年,大学是不会亏待每一个生命体的。
请我们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能够理解大学四年真正的内涵,等大学四年之后,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够从内到外有本质的改变,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俗人”,而是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