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目中的张爱玲和世俗中的张爱玲
影片中的张爱玲当然要比她的照片漂亮;而她的照片当然要比真人漂亮……
如今读者们都希望女作家美丽多情。
他们应该知道,夜莺唱的好听却并不怎么好看,
一见真容或许让你失望;
而开屏孔雀的声音活像唐老鸭。
张爱玲也是这样吗?或许。
当时的李香兰(右)珠圆玉润,标准的美人,张爱玲(左)实在姿色平平
这就算是张爱玲拍摄得最佳的艺术照了吧
读者们期待她灵活讨喜,而她冷漠孤僻。
好看而又好听、赏心悦目的只不过是笼中华美的画眉
—— 供嘴里咀嚼而无卡洛里的话梅罢了。
张爱玲可不是。
“张爱玲,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这是她自己说的。”
哪么“宋爱玲”呢?Ailing 或 Ellen —— 确实多么美好而深情的名字!
自嘲“恶俗”而且“不堪”——实则自恋、自怜、自赏、自伤罢。
一代才人,只凭自己的天分,寂寞地含苞欲放,
等待机遇、因缘,让她有一个怒放心花的小环境;
无法栽入山林只要一个花盆也可,无法游进江湖只要一个鱼缸也可……
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再三失去——
1939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被英国伦敦大学录取,
无奈二战爆发,将她陷入香港一角;
回到上海牢笼,偏偏碰上一个老谋胜算阴险狡诈的胡兰成……

50年代初到美国时,她自持有林语堂那样的文笔用英语写作,
打入另一个世界;
胡适那么欣赏她,惜才而无从扶持;
跟美国作家赖雅闪电同居,共同的语言多,共同的事业少;
最终孤寂无靠地消逝在独居的小屋!
善于写作而不懂钻营,才思敏捷而不善言辞不会炒作,
天降大任而时运不济,
造就了如此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论者云: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在40 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这就是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河北丰润人)在同治年间就是高官,1883年张佩纶被派往福建会办海防。“马尾海战”失败,以“玩忽职守”罪充军7年。他的原配夫人也在这时病故。后来,李鸿章把最讨喜的三女儿李菊藕许配给张佩纶续弦。当时张佩纶40岁,李菊藕20岁。《孽海花》将这段故事添油加醋地描绘了一番,孙女张爱玲很喜欢这一段传奇。
张爱玲原籍河北丰润,却生长于上海。典型的“北人南相”。
23岁时与38岁的胡兰成坠入情网,那是她的初恋初婚……两年后就破裂了!
她渴望真爱而幻灭,这对她心灵刻下永远流血的伤痕。但她无言地忍受了、默默地抗过去了,一直到晚年这血迹滴落出、描画成为《色戒》;
张爱玲到了美国后,1956年8月,36岁时嫁给了美国作家赖雅,他和胡适同年(65岁),比张爱玲大30岁。为此付出人流的 代价 —— 此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再也没有亲人……
她总是喜欢年龄相差很大的男人。这是明显的恋父情结。
她一生为获父爱而三度尽了女儿所有的忠贞至情,却都没得到预想的回报。
张爱玲——闪闪发亮的镜片,一度灿烂耀眼的镜片,光晕眩目而又朦胧不清的镜片
……然而是破碎的镜片,从来没有完整过的;
破碎的家庭、破碎的大学梦、破碎的婚姻、破碎的写作计划、破碎的事业,
从来没有得到真爱、没有生育子女、没有知心朋友……
令人看上去冷僻孤傲、卓立不群,
但有谁知道她内心熊熊的火苗?
在人面前甚至父母面前没有哭过——关起门来独自啼哭,
但有谁能够擦干她凄凉的泪?
张爱玲——闪闪发亮的镜片,一度灿烂耀眼的镜片,光晕眩目而又朦胧不清的镜片
有哪个演员能够重现她的气质,那卓立不群的个性——
如此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张爱玲——闪闪发亮的破碎的镜片
她就是用这锐利的残片,当作解剖刀一样划开人生的面纱
划开俗世的假面具
她就是用这锐利的残片,照出人性的真容——
如此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请继续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