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信贷新政:功耶?过耶?
此轮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的损害程度相当之深,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银行业都遭到了空前的灾难性冲击。就在我们暗自庆幸中国的银行体系“独善其身”的时候,1月10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提出了一些新要求。通知称,拟对目前十项信贷监管规定和要求做出调整,并提出鼓励实施贷款重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防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如此看来,商业银行将在2009年将继续担负起“保增长”的重任。于是,市场开始对中国政府此番调整信贷政策产生了猜疑,认为中国银行业不该放松风险控制。
中国银行业:从“独善其身”到“独揽其险”?
从经济走势来,各经济体要恢复至其潜在的增长水平需要相当长时间,2009年全经济转入复苏的曙光依然渺茫。扑面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正面临本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09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正在加大。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政府正通过各种激进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相应地,中央各部委的具体工作也要积极实践政府“保增长”的政策意图,不能与之相违背。银监会的《通知》从10个方面对有关的信贷监管规定和要求作出适当调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保增长、防风险”的原则,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这10项信贷监管调整的措施,正是体现了这一思路。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达到了740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继2008年1月份以来的单月新增最高额。由此,2008年12月份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贷款增速达到19%。而2008年全年的贷款新增额也接近5万亿元。我们看到,银行在2008年年末不用像往年一样,为了完成全年新增信贷的指标需要“勒紧腰带”。同时,这一爆发式的增长,也再次证明了银行事实上并不存在“惜贷”问题。不过,为了防止出现头几年银行借经济下行盲目放贷的情况,银监会仍然审慎要求商业银行加大拨备覆盖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已经完成股改的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来看,其2003年末的拨备覆盖率只有25.3%。而2008年底,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130%,无疑可以增强其抵御今年严峻形势的能力。总体而言,在此番金融危机并没有实质性地危及中国的银行体系。
银监会表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督促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有关要求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允许有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仔细观察银监会的十项新措施,虽然搭桥贷款的提出、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的设立颇具创新和改革意义,但总体来说,银监会通过放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控制来促进经济增长,成为这十项新措施的中心思想。而在我们看来,其中,鼓励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重组和建议部分中小银行突破贷存比限制的措施,很可能将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带来新的风险。
让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条措施的政策含义。银监会提出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一般而言,根据国内的信贷规则,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到一定时间之后,贷款就会被作为不良贷款。银行在确定不良贷款已无法收回时,应从利润中予以注销;逾期贷款无法收回但尚未确定时,则应在账面上提列坏账损失准备。不良贷款确认的意义在于,商业银行可通过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的比率来控制信贷投放业务的风险,使银行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与贷款重组这样的微观信贷调整政策相比较,建议中小银行业突破存贷比的措施意义更显重大。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是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监管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而贷款的利率比较高,因而商业银行会想法提高存贷比例。不过,商业银行还要应付日常现金支取和债务到期。如果存贷比过高,现有资金就会不足,会导致银行的支付危机。因而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存贷比越低风险越小。
当然,如果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监管不力,银监会的这些新措施则很可能从政策层面纵容不良贷款确认标准的放松,一些原本已经是事实上的不良资产,很可能将因此项新措施而被穿上“皇帝的新衣”,增加了银行用政策美化资产负债表的动机。无怪乎在新措施出台后,媒体报道称,这一政策受到了商业银行的关注和欢迎。据悉,某些商业银行此前已对其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进行了重组和展期,以期通过此项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改善银行资产质量。贷款重组的新措施,不仅可能大大削弱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的风险控制,更有可能将商业银行紧紧地捆绑在经营不善的企业身上,并进而在长期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保增长”,首先要远离房地产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2009年可能也是最为严峻的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的时候,银行的风险控制是更应该严格执行的。银行信贷投放的增加正是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是刺激经济的需要。从央行目前所执行的货币政策来说,也是不断地放松货币供给,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下调利率的方式来释放流动性,以此来为产业经济发展营造稳健的市场氛围。问题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态度让银行很尴尬。而银行界的朋友则表坦陈,地方政府已经在找银行开会,要逐月地汇报信贷计划。“行政上的干预又来了,对银行来说确实很难。”尤其在房地产政策方面,地方政府极力企图推高地价、房价来维护地方的GDP增速,这样的陷阱,银行业是需要睁大眼睛、严控风险的。房地产价格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暴涨了近10倍,还没开始跌,地方政府就在利益集团的鼓噪下大嚷“救市”,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如果商业银行在地方政府的畸形房地产政策鼓动下,将风险控制的放松,积极推进目前“热火朝天”的银政合作发展,虽然短期内将为“保增长”做出贡献,却可能将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的成绩毁于一旦,后果是极为严峻的!因此,本研究员认为,商业银行“保增长”,首先要远离房地产!
在新的新贷政策之下,银监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不是要放松风险控制。即使是受到更高管理层的压力,也不该放松的。本文研究员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面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考核和要求会有一定程度的松动,但对业务的放开都需要在确实控制风险的前提之下。就业务性质而言,对银行来说,所释放出来的大量资金必须要运用出去。从刺激经济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正如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所言: “对银行来说就是要把工作做细,分清通过银行贷款支持可以改善经营状况、获得市场的企业,对他们进行一些扶持。”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虽然目前的经济存在下行风险,但是银行的信贷投放增加迅猛。毋容置疑,商业银行在2009年将继续担负起“保增长”的神圣重任,但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控制风险仍放首位。此乃国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