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能下乡,数字电视却不到家!
2008年岁尾,在“三农政策”的惠及下,农民又有实惠了,这就是正在各地开展的“家电下乡”活动。
在规定时间期限内,农民到指定经销处购买指定产品,凭购物发票到指定部门办理补助手续,就能领到“家电下乡”专项财政补贴了。

一个国家政策的出台,如果没有财政部的红头文件,这个事情就会落个谁也不买单的尴尬局面。
在2008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出台,由于缺少实施细则的持续跟进补充,大部分政策无法落实,作为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这个年初业界俗称的“1号文件”成了纸上谈兵的“空洞法典”。
数字化的过程是国家建设数字家庭信息化的战略构建过程,释放出来的频谱带宽资源是全社会的资源,为了普及数字化进程,由此带来的设备添置费用和网络改造成本由谁来承担?
长期以来,有线电视属于社会公益范畴,企业发展积累严重缺失,在这种背景下要完成数字高科技的升级换代,仅仅依靠有线电视运营商是无法完成的,于是靠着“摸石头过河”的改革勇气,淌出一条“涨费用送盒子”的平移路子,结果还是用户买单,分期付款而已。短时间数字电视用户数上去了,由于为看数字电视增加了开销,消费者自然对服务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不满意的、投诉的也相应增多。
为保障热线电话接通率,各地运营商又纷纷投资建设呼叫系统,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硬件投入跟上了,可服务软环境又滞后了。
呼叫系统,在费用投入缺失情况下,能呼到哪个厂家?使唤谁呢?莫不成了嘴上功夫?君子动口不动手?
付费频道的习惯也没有培育起来,增值业务开发还是要投入开发,技术不断又有新的出来需要测试,用户似乎总有不满意的理由,什么副机如何收费?高清节目要求硬件支持?
运营商从发第一台盒子起,就走入一条不归路,疲于应付各种售后、维修、投诉、升级等与核心业务远离的杂事。
家电下乡能发补贴、3G语音通话国家能计划投资几千个亿,为何涉及千家万户看数字电视的小盒子没人愿意买单?
政府主导如何体现?既然是国策,各部委如何贯彻执行?
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推广数字化,都纷纷出台政策,公民可以领取专项补贴,用于贴补购买机顶盒或者用于消费数字频道节目内容。从2008 年1 月1 日起,美国家庭可以通过专用免费电话、网站、传真或邮件形式,申领40美元优惠券。
数字电视不到家,谁的遗憾?
21世纪,城里的人比不上乡下,那里买家电有补贴,看数字电视用直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