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我党第一代集体领导的核心之一,在几十年的领导生涯中,“求同存异”唯物辩证思想是其内核,研究和探讨其科学内涵对于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周恩来“求同存异”唯物辩证思想的历史演进
(1)少年时代的调和色彩。思维个性是杰出人物个人风格的核心。周恩来生长在一个矛盾的家族中。一方面官宦家族处于败落中,经济上捉襟见肘,生活上江河日下;一方面这个诗书门第,要维护其大家风范,特别是东北三年,山河破碎,国之不国成为他调和思想的发韧时期。南开四年是周恩来知识和思想的大吸收时期。各种知识、各种思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地上涌现。周恩来在大量吞纳古今中外知识、探索比较各种思想,从他在南开留下的几十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种调和倾向逐渐成为他的定向、定势的思路。周恩来调和思维不是无原则的折衷,而是在诸多矛盾中寻找共同点,然后在更高层次把矛盾统一起来。所以,南开同学评价周恩来善于团结人是个性中的一大特征。
(2)旅欧时期脱俗的求异思维。旅欧期间是周恩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建立时期。但是同旅欧时期的其它马克思主义者比较,他的转变要慢一些。从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大约经过了两年多的比较研究,对他来说,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因为“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又极盛,所以直到去年秋天(1922年)才定妥了我的目标。”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在自己的世界观的建立上都有一个剥离杂质,纯化头脑的过程。周恩来在1921年参加共产党,但他的思想在入党后的1922年到同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斗争中才改造完成的。
(3)担任党的领导炉火纯青的“辩证求同”。早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就已进入了党的核心领导层,鉴于中国对象的强大,中国革命不可能由那一个阶级独立完成,建立和坚持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决定革命成效的关键之一。而统一战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国共合作更是复杂的时代产物。因此,巩固统一战线不仅要保持基本利益的一致而且善于调节具体利益,这就特别需要在矛盾中求同的认识和能力。周恩来“辩证求同”的思维特质使其能够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解迅速透彻,并卓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贯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求同在求异基础上向更高的统一推进的淋漓尽致的发挥。抗战时期是这样,建国之初的构筑共和国大厦,民主人士妥当安排、开创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处理大国关系中无不闪现着周恩来辩证求同的思维风格和魅力。党的六大以后,周恩来在频繁的路线斗争和分岐中,他的辩证求同思维使他成为调节党内矛盾,维系党的统一和团结的重心,党越是困难越需要稳定大局的人物。善于在矛盾中求同的周恩来,为维护党的团结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正是运用炉火纯青的“辩证求同”艺术,使周恩来长期处于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也还是周恩来的独特思维方式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矛盾的死结,使党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周恩来“辩证求同”的科学内涵
(1)“辩证求同”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求同。纵观周恩来革命生涯,他在各个时期的求同总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下,根据不同时代要求而追求的同。“同与异”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又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和变化而变化转化的。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任务异常艰巨,需要求同,共同完成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危险之际,需要团结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国之初,他又创造性地把“辩证求同”运用到国际统一战线,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1972年处理中美、中日关系,他指出“充分协商,求大同,存小异”。因此,“辩证求同”思想是周恩来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辩证求同的人性化色彩。周恩来是有个性的政治家,而不是实用主义的政客,因此他的求同思维和求同行动中注入了的动人的真诚感情,他的求同不是急功近利,不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者,这就是周恩来在几十年的革命中连对手、敌人都佩服他的人格魅力原因所在。
(3)不断扩大“求同”的规模。探询周恩来辩证求同的历史轨迹,他总是紧紧围绕党的当时历史需要,通过艰辛努力不断减少分岐,增加共同认识。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完成历史使命,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相同的利益”最好解释。
三、学习辩证求同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其核心是要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并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其思想核心与周恩来辩证求同思维的内在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学习和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借鉴作用。
首先要充分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特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利益的多元,“大同小异”是当今乃至今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常态,因此运用和丰富辩证求同思想内涵,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二,针对社会的差异、各种利益交织、各类矛盾的凸显运用辩证求同,求大同,存小异,不断扩大同的数量和规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性方针。第三,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运用辩证求同思想,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是发展上的黄金期,更是各种社会矛盾凸现期。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在工作中要兼顾各种利益,重现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的、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使他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改革和完善人大和政协、群众团体的作用,引导各个利益群体的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三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四是当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抚底”机制。健全社会保障的水平仍然很低,覆盖范围有待扩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发挥社会保障在构建和谐的最基本作用。
周恩来辩证“求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启示
评论
2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