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品牌陨落启示一二


“三鹿”品牌陨落启示一二

  
谁为受伤害者买单
 
企业失去消费者,就失去了衣食父母;产品失去市场,就是失去了一切。
结石宝宝的不幸遭遇归咎于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三鹿”,一家曾经品牌价值150亿的庞大企业集团。但事到如今,“三鹿”真能完全为受伤害者买单吗?能让受侵害的身体完全康复吗?能将那焦心如焚的年轻父母的白发返青吗……微薄的赔偿只能是杯水车薪。伤痛客观存在,伤口无论怎么愈合都是伤痕。是行业监管的错吗?是田文华的错吗?是“三鹿”领导班子的错吗?是三聚氰胺售卖者张玉军的错吗……他们都错了,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挽回不了已经造成的损失!“三鹿”一去不复返。
在全球经济巨浪的风尖浪口,作为民族企业的明星“三鹿”的轰然倒塌不仅仅是民族产业的损失,更是对民族品牌群的警示。
 
虚实之间——商品和品牌的关系
 
“修一辈子行,毁在一盆狗肉上”,这是对修行者功败垂成的扼腕叹息,也是对不能始终如一导致晚节不保者的惋惜。“三鹿”的倒掉亦如是,在荣誉的顶端自由落体了。这些年,我们的品牌专家一直把“品牌”这个舶来名词不断的注解和剖析,有很多论证和结论,但最终在“三鹿”从所谓的150亿品牌价值化作昨夜的一缕冷风后竟然都哑然无语了。事实证明:专家们的慧眼、雄辩、韬略对于三鹿品牌大厦之倾无能为力。
品牌,终究是虚的。但是这虚,当然不是虚无或一无是处,而是类似主观的不可捉摸的灵魂或思想,其必须依托客观的主体而存在。品牌必须依托于商品,不是空穴来风,商品是躯体,品牌是灵魂,只有灵肉结合才能出神入化。
好的品牌一定是通过给消费者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来传导,品牌的价值评定必须和消费者的生活所需有必然联系,不仅仅只重知名度,还要有指名度和消费者群体力量。
 
品牌长青——与消费者共同成长
 
很多人批判“三鹿”的倒掉是没有掌握好危机公关的尺度,公关做得好可以力挽狂澜。其实不然,产品(尤其是入口的食品)出了问题并没有在最短时间内最小化消费者损害的意识及产生积极主动的应急反应,注定了“三鹿”的陨落。
产品本质问题坏了,“三鹿”品牌从一个安全可靠的爱用者形象最终变成“凶手”在消费者心中定格。攻心变离心,对于“三鹿”,消费者心已死。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背离消费者利益,或者损害消费者,不能和消费者共同成长,“百年老店”也好,“金字招牌”也罢,纯属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