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是什么旅行家,也多少走过一些地方,自认不至于太过孤陋寡闻,但是,在去铅山之前,确确实实不知道在我的故乡衢州往西南方向的不远处,有铅山这样一个地方。从杭州出发的时候,同事只是说去上饶。我也真的认为只是去上饶,而且还真的去了赫赫有名的上饶集中营。当我们一行到达铅山县城的时候,我透过车窗第一次看见了一些单位的招牌上写着“铅山县”, 而我理所当然地就把铅山的“铅”念成了“qian”。陪同我们的铅山县文联主席和共大山庄的老总两位先生倒也没有取笑我的无知,不知道他们在接待外地人的过程中,是不是已经遇过很多这样的错误。大约为了照顾面子,也或许真有此事,姚主席告诉我,铅山古代还真的有出铅矿的山,所以念“qian”山其实应该没有错,只所以现在念成铅(yan)山,实在是江西话惹的祸,江西话中铅就发音为“yan”,以讹传讹久了,以至于以讹为正了。
接下来在铅山的五天,姚主席和徐总陪我们走过的铅山,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铅山的美,是一种小美,隽永绵长,平静和谐,走在铅山的老街古镇或者乡野田间的过程,就如同蚕茧被抽丝的过程一样,裹在我们灵魂外的那层厚重的外壳,也竟然被不知不觉地抽空;铅山美,更是一种大美,大到就象一把重磅的榔头,猛烈地撞击着你的感知和心灵,让人的心里从此留下铅山的印迹。
当我回到杭州,急切地去查询关于铅山的信息,但是几个主要的搜索引擎里关于铅山的东西实在是不多,只有铅山本地的几个网站和论坛介绍着铅山,而且没有展现出铅山之美的文章和照片,更没有找到写铅山的好文章好照片。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毗邻山水旅游大省和消费大省浙江,周围被三清山、婺源、景德镇、龙虎山、武夷山等等著名的景点包围而不为大众所知的绝美铅山,就如旧时的大户人家的小姐,有好修养,有好容颜,却也静静地躲在深闺中,不管大户人家的外面多么风光和闹腾,都与她无关。
我的铅山之行大约恰恰无视大户人家外面的浮华和喧闹,而径直闯进了深闺一般……
【河口古镇】
在水运时代,信江边的河口镇一定辉煌而且显赫。作为一个“八省通衢”,把闽江水系、瓯江水系、钱江水系与鄱阳湖、长江进行贯通的商业重镇,也就是说,河口是赣、闽、浙、粤、鄂、豫、皖、湘八个大省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河口会馆云集,富商扎堆,货源充足。富足的河口先人没有浪费他们的富足,在“买不完的河口”时代,建造了现在“看不完的河口”。如今走在河口老街,踩着已经被独轮车和岁月磨得已经不再平整的石板路,看着一栋栋墙面斑驳的老房子,惠济渠上的一座座石桥,河口先人的生存智慧、生活哲学和诗一样的生活本身扑面而来,仿佛可以通过每个毛孔渗进肌体的深处,唤醒那些祖先留下的基因记忆——我们的祖先曾经就是这样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着辉煌和绵绵不绝生活艺术。
河口曾经是一座商业重镇,也是一座生活的小城市。如今沿江的一堡到三堡是当年的商业街,街上商铺林立,如今只有一两个小店开着,当年的大商号成了卖点小烟酒的小杂货铺和早点店,更多的商号成了住家还有闲置着的。陆路时代注定了这个镇子的没落,昔日喧闹和忙碌已经不再。但是留守着老街的老人和孩子们,似乎延续了老街的生命或者说赋予了老街新的生命,他们以老街为家,有了只属于他们的生活。
狭窄深长的防火和排水通道,成了人们下河去的通道;两对面的店铺二楼之间架起了竹竿,可以晾晒衣服;锅灶搭在门口,就解决了原先店铺的格局缺少厨房的问题;老街的石板路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乐场;老人就坐在门口,看着过往的行人,仿佛参透了人间一切的纷纷扰扰后的平静。
如果在哪个南向的弄堂口拐进,走不多远,就到了惠济渠。惠济渠据说为明代内阁首辅、户部尚书费宏所修。惠济渠在老城区的一段向东绕成一个半圆弯月型,然后向北注入信江,弯月形走向延长了河道的长度,让尽可能多的人家可以沿水而居,解决城区居民的用水和消防需要。河道的外侧是石板路,河道的内侧则是一座座的宅院,每座宅院的门口有一架石桥跨过惠济渠与河道外侧的大路连接。河堤、石桥、用水埠头以及沿河的民居的建材大多是采自当地的红石头,尽管经过数百年的岁月,红石头依然色泽鲜艳,倒映在渠水里,实在是意趣盎然。
【石塘古镇】
石塘因纸而盛,因为石塘出产连史纸。三五百年前的中国,繁荣和财富的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活的无限精致,是创造力、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得以从容实施,如果不遭到战火或者现代工业现代商业或者一些莫名其妙的破坏,那么现在的我们也必定能够看到无数辉煌和完美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让生活诗意般美好的艺术。石塘除了一些石雕朽坏,保存得还算完美,于是,在石塘,也就看见了诗意般美好的生活艺术。
石塘的老街有三条,与镇边的桐木江走向平行呈“川”字形排列。每条街边都有人工渠道“官圳”流过,如今依然清澈见底,水势流畅。官圳是老街居民的主要用水水源。一路走过,不时看见人们在门口的小埠头边用水洗洗刷刷。
石塘的中街也叫石塘街,是石塘的主要街道,两边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还能在老街边看到,比如篾匠店、打铁铺甚至棺材铺等等。靠山的街道主要是旧纸行的房子。纸行的房子为民居式的大宅院,一般都规模宏大,门楼奢华。里面一进接着一进。据说以前的纸行老板把办公、接待以及一家大小的居家生活全集中在一个大门里面。石塘生活和建筑的精华也大多集中在这条街上。要感受老古人的生活之美、要看传统老建筑之美,石塘倒是个不错的去处。只要用心去看,会发现很多东西……
石塘跟新四军很有渊源,新四军三支队第五团是在石塘成立的,当时团部用的是纸行老板的房子;皖南事变以后,石塘也是上饶集中营的士兵关押大队的所在地,集中营用的也是纸行老板的房子。如今的敬老院就是上饶集中营的旧址,墙上依然清晰留着当年被俘囚徒写的字。
在石塘,带着我们走街串巷的是个被姚主席从木工作坊里拉出来的木工老姚师傅。老姚师傅做着木工,却博古通今,对石塘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更是了然于胸。在做木工之余,已经写过不少关于石塘的文章发表。
【共大山庄】
共大的全称叫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江西特有。共大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它自1958年创办,至1980年改制,历时22年,为国家培养了22万余名相当于初技毕业至大专毕业的建设人才,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成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共大创建3周年之际,毛泽东曾欣喜地写信祝贺:“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青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
这就是后来被大家称为毛主席《七三O指示》的信件。
铅山共大现在改造为共大山庄,为了保持原先老共大的格局、风貌以及老建筑的原味,经营者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资金。比如共大的客房由原先的教室改造而来,尽管房间被改造成标准间的格式,不过窗子还是保留原来木头的。为了修复这些木头窗子,经营者徐总花的价格和精力远远地高于把木头窗敲掉从新做新铝合金窗子修复的价格,代价几乎是做新窗子的三倍。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共大山庄能够通过建筑以及一些其他设施的恢复,渐渐地让人能够在共大感受当年共大的文化精髓和学员们的精神面貌来。
【陈坊古镇】
陈坊也是个因为生产和销售连史纸而兴盛的老镇,不过现在去看陈坊的老建筑,陈坊更像是一个以耕读传家盛行的地方。他们的宅院面对的是粮田,他们的门楣上的匾额更加文气,也更加简朴却更加大气。走进老宅,就会发现陈坊的宅子与河口石塘的最大区别就是当初建造者对房子的装饰理念完全不同:河口石塘的老房子一般大门做得奢华繁复而宅子内的木雕装饰相对简单;而陈坊的房子的门头一般简朴洗练,而内部的木雕装饰却精美得多。可见,陈坊的先人可能内敛得多。经过接触会发现,陈坊的宅子主人也显得非常文气,有修养。墙上张贴有不少不错的书画。其中一家的主人还给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字。
陈坊的古建筑群中有一处是专门用来当学校的,叫做“养源家塾”。只是主人不在,我们没有能够进去看看。不过站在门外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家塾门对的是一畈粮田,粮田的尽头就是连绵的青山。可以想象,每当春耕时节,农田里耕作的农民可以听到家塾里朗朗的读书声;而学童们走出家塾就可以看见他们的父兄们在田园里耕作,青山倒映在水田里的画面。我们去的时候,田里的稻子已经微微青中泛黄,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黄岗山巅】
到铅山是一定要去黄岗山的。在铅山如不上黄岗山,那么一路走来,尽管沿途可以看到很多非常漂亮的自然风光,但是铅山的人文资源太过厚重,以至于要是一不小心,就完全忽略了绝美的铅山山水。去了黄岗山,那么铅山之行就算基本完美了。
黄岗山是华东六省一市第一高山,海拔2158米。而这样的高山居然有简易公路直达顶峰最高点,可以开车到山顶,大约是全国的名山大川中绝无仅有的。作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黄岗山的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自然不在话下。开车从江西与福建交界的桐木关上山到顶峰的十九公里简易山路上山,一路只见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古树参天,美不胜收。及至山顶,视野豁然开朗,附近的几个山头被厚厚的草甸包裹,起伏平缓,如果不是草甸中间间或有几株灌木和裸露的石头点缀,真有躺倒了自由自在地翻滚一通。不过草甸有了灌木、野花和石头的装点,更加生机盎然,情趣无限。
在铅山走了五天,去过的地方就不能一一记述。只是要特别说明的是,不仅因为我的笔拙、拍照技术一般,也实在是铅山太美,美的太多太广,根本就没有办法用几张照片或者几个文字就能弄清楚,一定要身处其中,方能充分领略铅山的大美、铅山的厚重以及铅山文化的精髓。车行铅山,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停车,就有惊人的发现。
或许铅山人不够精明,守着大好河山却不知道开发旅游,可回头看看发现铅山人是最聪明的,多少地方因为旅游开发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再也无法恢复它原先的美、韵味和不死的生命力。而铅山却因为一直没有开发,却为铅山为一切能够读懂她的美的人们,留下了这一片无与伦比的绝美天地。
深闺中的铅山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