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随想录(1)量不可知 则危不可测


首先让我们记住这些事件: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雷曼倒下,美国投行“五朵金花”凋谢,全球股市动荡,“两房”告急,CDS恐慌,欧洲告急,冰岛破产,各国向金融机构注资,利率日本化——各国降息大比拼!到了2008年11月15日,布什邀请的——G20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终于达成共识——2009年4月再聚首!

过去的一年多,国内外政府高官、御用的、机构的、独立的——金融学家、经济学家、“鼓手”、“小号”,都没闲着,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人再信了!

迄今,这场危机何时见底?舆论主流似乎有共识——日深一日;这场危机损失几何?——没有共识,但估测数额越来越大!最近出版的《突破金融危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月),序言的题目是——一次更大危机的序幕!

不管各路评论家如何解释、判断,由上世纪70年不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后,西方世界金融家们卯足劲儿“金融创新”对这场危机贡献巨大!

金融产品跟日常消费品、服务品不同,它们是创设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financial tools are created,not produced)。当我们把市场上交易的东西都称之为“产品”,把“产品”的价格决定归结于供求时,往往抹杀了金融产品的这一“创设”特性。说它是“虚拟资产”,无非就是它的诞生无须消耗物质资源就可无限量的增加供给。

我也不知道这危机该如何解释,但如果解释这场危机而没有金融产品的总量概念,无论他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我都认为不靠谱。就此意义上,在我阅读文献的范围内,我认为沈联涛先生发表于《财经》2008第26期的“这场危机的本质”,是迄至目前中文文献里最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