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何以如此搅动全世界
——从电影《女王》看女王与戴安纳王妃
关键词:戴安纳王妃 电影《女王》
格拉纳达影片公司以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为背景,拍了描写当今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的影片《女王》,影片的大概情节是在车祸发生之后的一个星期时间内,王室与国内媒体、民众、维新势力的博弈并最终做出让步,为戴安娜举行最高级别的葬礼的过程。
以前本人对这样的事情是不感兴趣的,总是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也不喜欢去探听别人的,特别是明星人物的八卦新闻。但这次看这部影片也许是由于对这家公司感觉亲切的缘故。这是一家传统的正牌英国商业电影公司与独立发行公司。
那是在10年前,本人在从事海外电影版权的引进工作的时候,曾经与这家公司接触过并从这家公司引进过他们的电影。
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此事件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戴安娜在遭遇车祸的时候已经不是王妃了。
据说戴安娜王妃是威尔士人,由于聪慧美丽而嫁给了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并成为万众的焦点,就在举世盼望“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的时候,却发生了不和谐的事情:婆媳不合,加上王子被其他人吸引,婚姻生活出现了第三者,然后就是戴安娜跟查尔斯王子之间夫妻关系不合而离婚,离婚之后戴安娜又有了新的情人。因此,就如同在与查尔斯王子结婚之前不能称为王妃,在离婚之后恐怕也不能称为王妃,最多是“前王妃”。所以本文称呼为戴安娜而非“王妃”。
其次,戴安娜在遭遇车祸的时候,是在与情人约会,所以,即使依然可以称为王妃,也实在不是在处理“工作职责份内的事”,算不得以身殉职。
第三,导致戴安娜车祸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狗仔队的围追堵截。并非英国王室给她施加任何压力所导致的,因而让英国王室来承担丧葬费显然对王室是不公平的。更何况,在夫妻与婆媳不合的情况下,戴安娜难免对媒体诉说在王室中受压抑的感觉。
按说36岁的离婚女人,外边有个情人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受到媒体的持续追捧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其原因大约就如一直困扰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的莱温斯基出书并敲诈克林顿,那个姓饶的女人困扰央视名嘴赵忠祥一样。
所不同的是戴安娜曾经是正式的王室成员,并非什么“第三者插足”或者冒名顶替的,而且一直参加公益组织,并为国际性的民生问题而奔走呼号。这固然有其善良本性因素,想必那些国际组织在媒体中爆炒并利用她这个公众人物的价值的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谁让她是个美女,并且曾经是英国的王室成员,而且喜欢抛头露面呢!谁让她是个公众人物呢?
任何人的口无遮拦都可以迎合媒体的需求,有这样的姿色与这样的身份,戴安娜对媒体的作用显而易见。正如王室所说的,那些花边新闻无非是“主编提高销量之举”。
王妃高调而喜欢抛头露面,此性格与王室的背景紧密结合,就满足了媒体在内容上的追求。
对奢华生活的崇尚,对王室与富豪生活的神秘感的窥探是每个人都有的思维惯性。而满足了百姓的民意需求,对媒体而言就是抓住了生存的本质。
戴安娜这个在英国举足轻重的女人确实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甚至是一位政治野心家。虽然不一定当初下嫁王子所图谋的就是王室的背景与亮丽的前途,但嫁入豪门是几乎每个女性的毕生梦想。
虽然查尔斯王子与那个叫卡米拉的女人有染,犯了对老婆“不忠之罪”,但戴安娜也找了情人了,虽然说不清楚谁先找的,但夫妻间毕竟是扯平了。而且相对而言,戴安娜无疑是胜利者,不管是在名望上还是在财富上,在有生之年还是在百年之后,都是最大的赢家。
我们不大好断言戴安娜是一个心有城府,胸有野心的人,但靠王室身份得到对外交往的密集暴光的人,在离婚之后应该是普通人的生活,但媒体却由于其特殊的王室身份而让其继续保持在媒体核心。甚至戴安娜在媒体间表示自己不会做这个国家的女王——虽然她自己也认为是百姓心中的“无冕之女王”。
——民众心目中的女王与现实生活中的女王有什么区别?
看电影中戴安娜灵堂外边的那些卡片上的词句就可以有切身感受了,相比于对戴安娜的缅怀,那些词句更多的是对王室的指控;但首相却公然让其出现在公众场合。这不能不说这位首相的无奈与职责缺位。
戴安娜甚至通过媒体绑架了王室。只不过由于英国王室在民众心中已经是僵化、保守与冷酷的代名词,而戴安娜给外界是时尚、进步、清新的形象,所以民众与媒体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后者,从逻辑上也是讲得通的。
当我们问“一个女人何以如此搅动全世界的”之类问题的时候,恐怕这就是答案。
媒体总是可以在民意的名义下绑架一切。大约媒体也没有预想到围追会导致车祸悲剧的发生,所以就以民众的力量,绑架王室,给戴安娜一个清白的追认。
当王妃与情人的私生活受到媒体的干扰,甚至断送了性命,媒体转而以他们为弱势群体,向优势的强权发难。而那强权就是存在了将近800年的君主政宪。
公开葬礼、开放皇室园林、降半旗、泰河桥的葬礼规格,去除那些冷冰冰的词句,要更有人情味,没有发表言论的选择,一个老年女王的处境竟然如此无奈。
一个从19岁就即位,为一千多年的老帝国服务了2500个星期的女王,竟然遭受非议。1/4的人在半个小时内想废除君主。
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女王与那只长了14个叉的老年雄鹿之间的情感交流,先去吊唁一只角上有14支叉的雄鹿,然后再吊唁前任王妃,那只雄鹿是否是
但毕竟人是需要有责任的,不是你想退就可以退的。
Elton Jones,而参加葬礼的那些演艺界的明星
老年女王的无奈的原因还有一个同样向他施加压力的首相及政府团队。当时的那个首相就是前任首相托尼-布莱尔。
在影片开始,很戏剧性的一幕是:
布莱尔按照仪式,表示“由于自己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而请求君主授权自己组建政府”,而女王则表示“我肩负使命并以君主的名义,请首相组建政府”;这二者之间有微妙的差别,前者有君主被架空的感觉,后者则是政府服务国家、服务
布莱尔所代表的工党战胜了保守党,并得到了首相位置,也承担了巨大压力。
在戴安娜车祸这件事情的压力传导流程是:——压力从他的人民传导向媒体,媒体将压力传导向首相的顾问们,顾问们在向首相施加压力,首相向女王施加压力,而最终承担这一切压力的,就是那个是那个承载了数百年的君主立宪政体与当前局势衔接职责的女王一个人。
——谁承担的压力最大。
首相是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政府是国家政策的执行团队,但恰恰是布莱尔采取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应对此压力。媒体称呼布莱尔是“睿智的首相”——这就是媒体在把布莱尔在火上烤。
不管是戴安娜还是布莱尔,无疑都是感性的,从戴安娜在媒体间的表现以及布莱尔紧密追随布什的脚步就可以看出来了。
像英国这样的
任何政治、教育、军事等等制度都是如此的无奈。一个制度总是有自己的两面性,民主赢得民心,但统治却是要坚如磐石,就要冷酷无情。
但女王的表现让我们感觉,当你成为一种象征就需要表现得完美而不要有瑕疵,要更为理性,而不是要感性。所谓的婆媳不合,其实不过是媳妇想要摆脱婆婆的束缚,站在更高的统治地位上。我们不禁要问:当“千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那个以前的媳妇又如何了呢?
每个人都是评论家。评论的效果通过媒体而放大了,同时媒体的可读性与销量也提高了。当媒体鼓噪民众的情感、煽动民众的情绪,而不是有节制的悲哀,煽情的眼泪与浮夸的表演。面对这种煽情,任何旧制度都只能无奈而又明智的让步。
事实证明,任何让步都是艰难的,当你推倒了一块骨牌,就会随后有更多的骨牌依次倒掉。
一个姿态就可以换回继续生存的机会,从这种角度而言,女王依然是睿智,因为她一直坚持在国家大局上“责任第一、个人第二”的原则。在这一切平息了之后,女王与布莱尔在花园里散步,谈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并轻松地表示“喜欢散步的人谈什么都容易成功”。
这似乎意味着这个帝国暂时告别了衰老,并重新焕发了青春。
——虽然戴安娜搅动了全世界,但从各方面讲,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都更值得我们尊敬。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英国简史:
英国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当时只有英格兰,1535年控制了威尔士地区,1707年协议控制了苏格兰,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800年完全合并爱尔兰领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这一年可以作为现代英国成立的时间)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