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张爱玲的傲骨!


要学张爱玲的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是耐得住寂寞的,是藐视一切名利的诱惑的。一个真正的作家,是有一身的傲骨的!张爱玲,正是这样一位耐得住寂寞藐视名利别具傲骨的文化人和作家。

    从她的一张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她一手叉腰,一手放背后,穿着斜襟收腰盘花扣的旧式暗花旗袍,高昂着头颅,紧抿着嘴唇,目光向下斜视,高贵、傲然物外、孑孑独立,藐视一切……当然,这副样子很不讨人喜欢,尤其是不讨男人喜欢,有人说她这是清高,自命不凡,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导演说:“在生活里遇到这样的女孩,我和她成不了朋友。”然而,张爱玲绝不会为了“讨人喜欢”而媚俗地低下她那高贵的头颅。

 

        

      她半世隐居,余生几十年里,搬家无数次,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沾着人沾着脏”。她人虽隐居,但她盖世的才华却让她的名声如月中天,追名而来的崇拜者不计其数。有个叫戴文采的女记者,上门采访吃了闭门羹,竟搬到她家的隔壁,蹲点而居,十数日过去毫无结果,因为张爱玲深居简出,除了倒垃圾,她根本足不出户。终于,唯一的一次机会来了,张爱玲出来倒垃圾了,女记者终于远远地瞻仰了名人一番,在张爱玲回房之后,她“半个身子吊挂在蓝漆黑盖大垃圾桶上,用一长枝菩提枝子把张爱玲的全部纸袋子勾了出来,坐在垃圾桶边忘我地读着翻找着……”

    可以想象女记者在得到这些张爱玲的垃圾后的欣喜若狂的心情:“一只断了保险丝的单座电炉、一绺张爱玲剪下的头发、一张写在银行纸头背面的购物单、几封写给人家的信的草稿……”女记者把自己的垃圾收藏详尽报道,洋洋万言,她在作为一个记者的同时也触犯了人家的隐私,这行径是非常让人反感的。张爱玲得知此事后曾有过强烈的愤怒,她在给好友的信中说:“中国人不尊重隐私,所以不能住在港台!”后来她又搬了家,新住址连对她的姑妈都保密。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名女人的名言: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名女人,难上加难!那些追“名”的人,不就是冲着世人“窥阴癖”畸形的心理,千方百计地挖点名人的隐私做边角料弄点噱头换取自身的利益吗?瞧,那名记者终于发了“如何拾捡张爱玲垃圾”的文章,借着名人的垃圾,她也着实地出名了一把!人与人就是如此不同!同时代的琼瑶大红大紫衣食无忧的时候,张爱玲却独自客居异国他乡过着清寒的生活,凭她的文才她的名声她的价值,绝对是高过琼瑶无数倍的!也有人请她去当评委,也有人请她出来走秀,她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名气换来更为可观的利,可是,她没有!因为她只有一身傲骨!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为了躲避跳蚤和跳蚤般的人的骚扰,张爱玲辗转于洛杉矶各大汽车旅馆间,过着半流浪的生活,狼狈不堪。1990年,《中国时报》创刊四十周年,时报总编(这位总编曾拒绝发那位淘张爱玲垃圾的女记者的文章,算是对张爱玲有过知遇之恩的)写信邀请张爱玲担任“第十三届时报文学奖”的决审评委,张爱玲回信婉拒了邀请,她本不是个喜图热闹的人,并不会因为碍于某种情面而为难自己的做人原则,邀她撰写贺文的媒体有无数,而她应对的,只有过三次。

     

   

     如果,她也学当今的某些人一样,不惜在污尘浊世的泥潭里打个滚,逢场作戏、招摇过市以换来几个铜臭,那她就不再是张爱玲!她就写不出更多纯正的文学作品!她在世人眼中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她就不再是一个谜,一个让后世痴迷让子孙万代念叨的风流人物!  

    她就是她!她是张爱玲!

    创作是绝对需要宁静平和的环境的,创作最容不得俗世的烦扰,任何世俗的东西都只会削平一个作家的斗志和磨灭一个作家的才气。早前略看过余大帅的《文化苦旅》,知道他出过几本文集,寥寥可数,著述并不丰厚,比起张爱玲,堂堂男人应该汗颜!要舍弃一些东西真的很难……潜心著书立说,做出像样的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才是文化人的本行。也许青歌赛少了余大帅会少了一点看头,但期望他能多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出来留给今人与后世

    张爱玲的傲骨不仅值得余某学习,而且值得所有的文化人学习!(红袖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