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董卿口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春晚,董卿口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对于董卿出现的口误问题总的看媒体的观点无非有三种。但三种观点,仅仅从应不应该出现去看待这种失误的表层问题,却没有从更深层地去看透导致失误的内容和出现此类失误所反映出的世俗文化的本质。所以,董卿的口误看似平常却自然又显得不平常了--

 

辩证看春晚

春晚,董卿口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艾君/文

 

09春晚,董卿的口误问题已成为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网友们议论的话题。“有请马季先生的儿子马季”这句带有“骂人” 成分的口误是09春晚的一大话题和笑料。把“马季的儿子马东”误念为“马季的儿子马季”一出现,当晚已有网友在网络上就发出“强烈要求董卿道歉”的呼声。

对于董卿出现的口误问题总的看媒体的观点有三:一种观点认为,董卿压力太大出现口误很正常;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春晚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晚会,董卿身为央视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出现这种丢人现眼的口误不可原谅,应该道歉或者下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重大活动的筹备者,作为专门吃主持饭的央视名人出现主持上的失误,也是筹备组工作上的失误,央视有责任也该道歉。

以上这三种观点,仅仅从应不应该出现去看待这种失误的表层问题,没有更深层地去看看失误内容和出现此类失误的社会文化现象中而反映出的本质问题。

如果观众们把“春晚”仅仅去看作是一场普通的娱乐性质的联欢晚会,出现一般性口误也不作为奇,因为普通性质的娱乐联欢晚会承载着仅仅是娱乐的功能。但董卿口误出现在了华人共团圆的国家电视台的春晚,董卿的口误发生在了其央视的同事“马东”的身上,这口误看似平常却自然是不该出现、不该有的一个特殊的口误。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一些口误问题出现的深层社会现象问题。

让我们换种思维去看一看董卿的口误问题。

其一,偶然中的必然。这些年,央视的主持人因身份特殊,有的主持人、记者自我膨胀,喧宾夺主,在节目中表现的往往比专家还内行,比嘉宾明星还耀眼。忘记了自己仅仅是个主持人、仅仅是个台前服务员的本质,嘴收不住,行话说不好,外话说得让受众苦笑不得。嘴收不紧,型把不好,瓶立不住,脑专不起,婆婆妈妈罗里罗唆中,出现信口开河的口误往往屡不鲜见,可见春晚再次出现不该有的特殊口误是偶然中的必然。

其二,好钢用在了刀背上,选材错位。我们不仅要问这台节目的策划者、文稿创作者,作为弘扬主旋律,突出中华儿女团圆吉祥,讴歌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大变化为主题的春节晚会,在解说词、主持词上是否需要如此的“世俗草根化”呢?是否需要像懒老婆的裹脚又臭又长呢?如果是节目策划者安排的将相声的“逗哏”与“捧哏”纳入春晚的主持上的话,是找一位相声演员来主持更合适还是董卿更合适呢?安排让董卿来起到“逗哏”主持的作用她是否具备这种主持风格和幽默的素质呢?好钢用在了刀背上,可见,董卿出现口误问题,也与她不具备幽默、“逗哏”型主持风格有关,选材错位。

其三,社会世俗导致出现不必要的用语。董卿口误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市井世俗文化现象。“有请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口误成“马季”)”。众所周知,马季的儿子马东是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访谈录》制片人、主持人,作为董卿的同行,作为春晚这种代表国家形象、代表华人心声、代表中国人文化内涵的大型文艺活动,需要体现出“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喜庆”的特色,是否需要如此的介绍将社会世俗文化带入春晚呢?假如,董卿简单一些:“有请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访谈录》制片人、主持人马东先生”还会出现口误吗?换言之,如果在他们心中马东的出场太重要了,如果觉得不提马季先生就对不起央视领导、不提马季先生就对不起所有华夏儿女,或者如果觉得直接介绍或许太过于干枯了,那董卿是否应该与白岩松配合一下来个设问式的简单对白作介绍呢?这一切的该与不该,或许会避免董卿不该发生的口误。

由此看来,“有请马季先生的儿子马季”这句带有“骂人”成分的口误出现,看似偶然实际已经预示着成为必然。(艾君/2008127日)

 

 

请阅读下一篇:《春晚,请马东搬马季草根世俗折“马谡”》

 

 

 

艾君博文相关阅读

 

春晚,诞生在改革开放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2008-11-17 21:49

cctv青年歌手大赛看文艺市场的变迁 2008-11-17 21:18

改革开放启动了“思维意识”的文化解放 2008-11-17 21:13

需要思考的“文化代沟现象” 2008-10-30 03:19

 

刘翔敢于战胜自我就是超脱 2008-08-18 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