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年文化”?


  今年过年,从除夕夜到现在,我感觉过年的爆竹声比往年稀疏了许多,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大家不再大把大把花钱买鞭炮,不再把鞭炮当成表现过年气氛的需要呢?也许兼而有之吧。不管怎么说,有许多人认为,“年”味淡了,“年文化”也变了。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称:“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每当快到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心中对过年的那份期盼溢于言表,过年前的几天里,家家户户忙碌着,尽一切可能多备一点年货,杀猪、腌腊肉、灌香肠、做豆腐、做糖糕点心、炸小吃等等,哪一样不让孩子们欣喜万分?!我记忆中,过年前的几天,母亲还不忘让我们兄姊做点事,或者上山砍些柴,或者拿着竹筐拾点肥,虽然老大不乐意,可一想到过年,心中的那点报怨早烟消云散,替代的则是过年的那份喜悦。好吃的菜肴,过年的一点压岁钱,拜年的糖果点心,好看的舞龙队、舞狮队、莲船队、秧歌队等各种群众性活动……干活的劲头也别说多大了。当自己长大的时候,才真切地体味“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道理来。

  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感叹过年气氛渐渐淡去,曾经的年味,不再那么让人神往与留恋。大家都看到,现在拜年已经不再盛行,为此中新网称《
初一拜年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 网络使人情味变少》,拜年这种传统的“年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也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有专家甚至认为是网络让人情味变淡。象过年中的祭灶神、请财神、贴门神、迎喜神、放鞭炮……也越来越简单,传统的节日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也许只有除夕那天门上的对联剪纸,屋外烟花爆竹的那阵阵响声,全家团圆的那点喜庆,晚辈敬着长辈的那一杯酒,妈妈为初一准备的那份饺子……还能让我们回味些童年的那点年味。但却吃不出那份享受,相反,看着满桌的菜肴,真有点害怕吃得太多。

  中国的“年文化”在不知不觉间被影响了,影响我们“年文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作为“年文化”,已经不是简单的驱邪降福,也不仅仅是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充满底蕴的传统色彩,因为即使在平常,我们也都在寻求这种幸福与安康,这无疑就冲淡了这种只有过年才有精力与财力家家户户都去做的事。

  改革开放的中国,市场经济下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谁还在乎过年吃喝呢?社会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渗透等等,都对传统的“年文化”产生着影响,但人们对“年”的那种情愫依然心存着。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年文化”呢?!“年文化”应该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城市与乡村结合,民俗文化与浓郁的高雅文化结合,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结合,创造充满时代气息的氛围,使社会更和谐。

  西方的圣诞节能够在东方的国度里流行,虽说有盲从的成分,但也与圣诞文化不断更新不无关系。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年文化”一样也要创新,寄予更多元素,寄予更多快乐,却又符合生活节奏快捷的时代。如果“年文化”得不到新鲜的元素,成为只有物质而无精神的失落文化,该多么可叹?!

  2007年的时候,我曾写过题为《怀念“小孩盼过年”的那份感觉》的文章,这里还想把那篇文章的结尾做本文的结尾:我回村里拜年,可往昔的那种“过年”气氛再也找不到了,问起年纪大的人,他们说现在年轻人根本不再拜年,拜年也是走过场,群众活动也越来越少,谁还一门心思弄这呢?年轻人不到初七、八就得上班、或外出打工,忙着挣钱啊!就连孩子也不再象从前一样“小孩盼过年”了,现在的孩子平常里吃得好、穿得好,还用象那时候的孩子,盼过年穿新衣、盼拜年有糖果、点心,要说现在孩子拜年,拜年恐怕也就是奔那“压岁钱”吧!“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是否要成为曾经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