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汲取市场的教训
掐指算起来,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见顶回吐已逾一年又二个月之久。9、10月全面爆发的一轮华尔街金融危机,复如一头闷棒打个正着,让我们这个经历过短暂虚假繁荣的市场在早前的疲软过程中进一步急剧衰退。看起来,尽管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金融业尚不失元气,但是以贸易、消费、投资为主要标志的实体经济目前正承受着史无前例的考验。
信心出了问题,风险厌恶者会越来越多。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正横亘在人们面前。这时候,即使利率归零,只要不对本金造成侵蚀,风险厌恶者的私人储蓄意愿仍然强烈,否则我们 无从解释商业银行网点里的客户密集度为何远远高于开发商的售楼处和中介机构的柜面。时至今日,我们回避不了一个现实,即我们正走在一条丧失方向感的道路 上。
实际市场已衰退到何种程度,我们也许能够从两个侧面看出来:一个侧面是中介。在北京,我已经听到房屋中介无奈地述说,他们的整个公司在平均每一个月里居然做不到5单业务。毫无疑问,如果不忽略衰退的周期性,少则三年,多则五年,预计这种情况将长期持续;另一个侧面,是一些地方官员对于企业价格自行向下调节行为的恐吓。虽然这种做法最终没有得逞,但它足以表明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面对当前的糟糕状况被惊吓到何了种程度。
在这种不明朗形势下,持有更多货币可能是明智的。虽然这种行为本身也许算不得最为安全和最为稳妥,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几乎找不到第二种更好和更优的选择路径。这也恰恰解释了近一年以来中国楼市为什么“观望的人多,下注的人少”这一现象正在加剧。
市 场经济是不分人种和国别的,当不利因素累积到相当程度之后,它就必然要陷于衰退,谁也挽救不住,因为有规律作用其中。可以这么说,中国楼市的神话已经破 灭。现在到了需要承认是我们违备了市场意志的时候,所以我们终于得到如期的严厉惩罚——跌价压力和不景气状况看上去有撕裂整个市场的危险。
教 训明显,我们每一个人,恐怕都需要老老实实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放在房地产市场领域来看,这门课程可能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缺席的。我们从来不知道市场经济是 什么。特别是在那些商人及其附庸者眼中,市场经济与大把钞票是划了直接等号的,市场经济就是一台印钞机,它可以无休止地吸纳所有普通消费者口袋里的劳动所 得。市场运转的内在规律及它所能带来的生态平衡性于是被破坏。商人们变得胆大妄为而毫无羞耻心与敬畏感。这与华尔街那些闯下弥天大祸的资本家有什么两样?
问 题是中国商人与具体市场控制者并不具备凡事讲究市场规则的素养与美德。从计划经济桎梏中摆脱出来的人们,第一次与市场亲密接触,被唤醒的只有极端自由主义 的野性,所以他们的行事风格向来随心所欲。假如他们明白什么叫做支付意愿,结果也许要好一些。尽管这并不代 表我们这个规模庞大的新兴开放经济体可能免于此轮危机的干扰,但市场信心和信念当不至于衰竭。实际上,目前的信心衰竭,不光是由于危机导致,它还与更早一 段时期的过度透支有密切关联。
现 在,我们正在遵照凯恩斯的指引寻求重新激活整个经济的办法。一些原有政策,像第二套房高首付比例规定已被推翻。我们正在危机中否定自己曾经所做的行为,以 便更好地确定一些经验。但一切努力可能都是试探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投石问路,之后假如市场仍无起色,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四万亿投资方案出台。开发商们 也在极力游说商业银行不要抵制他们的融资补血计划。我相信,一些商业银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会响应号召,扮演起非常时期的扶危济困角色,但一切寄希望于 政府、由政府包办一切,这种将政府视作市场经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行为也是不可救药的。事实上,政府并不一定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促进的唯一关键。
我 们应该问一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供给方,开发商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按照供需曲线理论,有一些事情是他们极易做成的。当支付意愿趋于冰点的时候,他们应该 主动发挥供需调节功能,通过价格杠杆去刺激需求。那里碍于脸面或担心引起更深恐慌而不愿采取此类行动,这里又寻求政府资金的帮助以便坚强扛下去,天下竟有 这样便宜的事情吗?如果是这样,持有货币的人不想出手,持有房屋的商人又不肯低头,胶着到最后,我们这个市场经济还有机会重来一次吗?
中 国楼市面临的一个现实是,支付信心已经崩盘。此种僵持如果持续到积重难返的程度,对于存身市场的每一个人而言,都会是毁灭性的,市场的外在崩盘必定不能避 免。我们应该给别人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人人都不会失去最后机会的经济,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国务院最近发布的《意见》精 神,政府敦促开发商认清形势,尊重市场规律,背后隐藏的告诫是如此清楚:从来就没有人能够逆市场而动,没有谁可以拖住价格下滑的步伐,否则就要为此付出代 价。
在 整个经济形势呈现出不可预知的前景时,我想,政府、开发商应该各尽其能,都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妥协,以保证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市场经济梦想不会很快破碎。共 渡时艰,人人尽力。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已经率先采取了行动,旨在消除那些驻足市场边缘的人们的诸多后顾之忧,现在就要看那些商人如何作为了。
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市场面前已陷于彻底失败,就不应该继续过去的错误坚持。对于某些不识时务的地方官员而言,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我们无疑都非常清楚,此轮泡沫的破灭对他们的房地产经济足以够成致命的嘲弄。
(此文系应约而作。)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