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机关应做到 “知实情”


 

l                                     领导机关应做到 “知实情”
------对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以素质教育和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这对我们搞好工作,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好工作的基础在基层,搞好工作的关键在队伍。任何时候,队伍建设都是最重中之重,没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要想做好工作就是一句空话。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切实解决好领导机关“知实情”的问题。
   “知实情”就是要求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基层的机构设置,人员思想状况,业务水平,工作作风,政治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基层单位领导和班子、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评估和清醒的认识。不可否认:知实情不是一句话的事。在目前,要做到知实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知实情难”究竟难在那里?我认为应从上下两方面找原因:
从上查找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耳不顺,使基层有话不敢说。个别机关干部到基层听汇报喜欢听成绩,爱听逢迎话,不爱听讲问题和批评的话。到基层沉不下身子,扑不下心。听到的,看到的往往是表面上的东西,而实质上的东西有时候就被表面现象掩盖了。基层存在的问题和真实情况既听不到,也看不到。汇报成绩,讲得头头是道的,不管真实情况如何,都是在一片肯定和赞扬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而汇报问题和讲真实情况的,往往会“授人以柄”,成为被批评的“靶子”,长此以往,要想听实话,知实情就难上加难了。还有个别机关干部到基层考核,调研,检查指导工作时,只注重听基层领导汇报,不到实地观看和检查,了解接触一线人员不够。大多就是找人谈话了解情况,或由所在基层单位确定谈话人员。个别存在问题的单位的领导于是就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法,掩盖矛盾,造成主要领导和机关听不到实话,看不到实情。
二是“情不真”使基层干部有话不愿说。有些机关干部到基层了解情况时,不是诚心实意,缺乏真情,习惯于迎来送往,做表面文章,没有亲和力,更无平易近人态度,见了基层的同志严肃有余,热情不足,往往是没有认真和谦虚的态度,空腔,官架子十足,心不在焉。基层的同志看不到真情实意,于是就采取敬而远之或应付的态度,讲话只拣好听的说。
三是“心不诚”使基层干部有话不想说。俗话说:“心诚则灵”心不诚就无法换取基层同志的信任,更谈不到交心或沟通了。有些机关干部下基层往往是听命于领导和上级机关的要求,就是到基层去也是热衷于在领导层“了解情况、听汇报”,不愿到条件艰苦、环境差的一线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即使到了基层,也是身入心不入,交谈调研大都局限于基层单位负责人,没有真正和普通干部交心,交流,更谈不上沟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基层干部有话不想说。
 四是“行不正”,使基层干部有话不真说。“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言行不一是不能“知实情”的又一重要原因。有的机关干部和个别领导台上讲的慷慨激昂,头头是道,但在台下吃喝玩乐,甚至游山玩水,行为不检,自然就与基层干部拉开了距离,使其形象大打折扣!与此相似的是:有的人下基层时,人未到通知就先到了,基层同志便开始打扫卫生搞环境,补写记录做笔记,开始忙活了。这样做的结果既打乱了基层正常的工作计划和秩序,又给一些热衷于弄虚作假的人开了绿灯。
从下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恐上症”。上级机关和领导对基层部门的领导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往往掌握决定着他们的荣辱升迁和“命运”,基层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惟恐言行有失,他们大都是诚惶诚恐、小心谨慎地待之!往往表现出来的、汇报的都是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平时的不足之处和问题,避之惟恐不及,就谈不上汇报或主动揭短亮丑了。一般干部是心中有话不愿说,也不敢说!看着有些基层的领导欺上瞒下也大都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的命运有时候就掌握在基层领导的手中。
 二是“升迁症”。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提拔和任用,不是基层的同志所能决定的。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升迁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得到提拔任用,有更大的进步,除了个人努力,群众拥护之外,让领导机关和上级领导赏识,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些基层的领导往往是只注重上级领导和机关的感受,唯上级马首是瞻,对上一味逢迎,拣领导爱听的话讲,看领导眼色行事。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愿正视,不愿人知,只希望出政绩,早升迁。
三是“缺失症”。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基层一线领导职数相应做了削减,尤其是县级以下机关单位专职政工干部普遍缺失,基层除乡镇外大都实行一长负责制,科、部、局(所)书记、行政领导大都一人兼,有个别配有专职政工干部的单位,没有能让政工干部有职有权,名不符实。这样就使得处在一线的基层政治工作挂了空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部工作在基层的落实。班子结构不健全,对基层一线单位负责人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容易造成基层单位负责人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和凭个人素质和好恶做工作,上级机关和领导自然也就听不到不同意见。工作的好坏,基层真实情况无法得到及时反馈,造成灯下黑,甚至滋生腐败和造成公权私用现象的发生。
四是“驱动症”。在新形势下,各种利益的驱动对人的主观世界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一线的基层部门处在经济工作的最前沿,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很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他们的侵蚀也是不容忽视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我们每个干部都是一个考验。在现实面前,一些意志薄弱人,往往就容易出问题,就会丧失原则,就会搞“吃,拿,卡,要,报”,甚至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近年来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n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切实转变作风,对基层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实施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队伍建设才能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除了要求基层的同志反映真实情况外,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该在以下放面下功夫:
l          第一,应掌握一套知实情的基本功。一是要注意在基层单位交朋友,随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时掌握基层单位的情况和人员思想状况,对基层单位方方面面的工作心中有底。二是要贴近基层,重视做好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基层单位,经常找基层的同志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基层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应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向其他部门反映或联系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基层干部反映真实情况的积极性。三是要掌握辩证法,要认真学习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学会用“十个手指”弹钢琴,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善于比较和分析,学会辨别真伪,不被表面现象和假象所糊弄,蒙蔽。四是要注意增强总结提高能力,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总结队伍建设中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l      第二,应有知实情的责任感和急迫感。要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去抓工作落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把能否知实情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对一个机关干部和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检验。
  第三,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勇于听取意见的气度。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重视发挥每个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知人善任,因才施用。一是多听逆耳之言,少听吹捧,逢迎之声。要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讲实话,提意见。一般来讲,基层干部由于长期在一线工作,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基层工作和机关工作、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政绩最有发言权。只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他们是会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的。机关干部和领导干部应心胸宽阔,虚心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听到片面的,过激的话或有出入的话不要急于反驳,更不要压制,甚至打击报复。基层干部接触面比较窄,反映问题或情况难免有不全面的地方,机关干部和领导干部一定要耐心把话听完,千万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以免堵塞言路,挫伤基层干部反映真实情况的积极性与自尊心。三是听到反对自己或不利于自己的话不计较,不发火,不耿耿于怀。有些时候,基层的同志反映问题或讲话难免有水分或个人好恶,这中间也不可避免有拨弄事非或挑拨离间之人,有打小报告讨好领导或报复他人的别有用心之人。作为领导机关的干部和领导要有识别谗言,辨别忠奸的能力。对反对自己的人,发牢骚的人,应多从自身或组织的角度反省检查,从中找到原因所在,化干戈为玉帛,将牢骚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或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领导干部切忌一碰即跳,一触即发,更不能仅凭道听途说或他人传言,对讲话人来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批评,甚至搞打击报复,秋后算账,激化矛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损毁机关干部和领导干部自身形象,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孤家寡人”。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