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会昌毁寺灭佛,为什么没有拆除龙门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洛阳龙门东山,因产香葛,故名香山。香山寺为"龙门十寺"之一,初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武则天时重修,建筑宏伟,规模很大。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分慕恋香山寺清幽,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对香山寺又几经修葺,撰写了《修香山记》,并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后“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沈佺期、李颀、盂浩然、李白、韦应物、武元衡等题诗唱和。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五年乙丑),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禅僧如满,95岁;前怀州司马胡臬,89岁;卫尉卿吉皎,88岁;刘真,87岁;前观武军长史郑据,85岁;御史卢真,83岁;永州刺史张浑,77岁;白居易,74岁。9位老人,结为"香山九老"。秘书监狄兼謨、河南尹卢贞以年未七十,虽与会而不及列。
唐文宗的五弟颍王李瀍,生于元和九年(814),本名李瀍后来当上皇帝,称武宗,喜好道术。唐武宗“会昌毁寺灭佛”事件时,白居易居龙门香山寺,有这么几位德高望重的遗老在此,白居易又是当时执政宰相李德裕的好友,武宗才没有下令拆除香山寺。
武宗的哥哥文宗在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初二,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他们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李瀍立为皇太弟,迎入宫中。文宗连病带气驾崩,颍王柩前即位,是为唐武宗。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八月,唐文宗安葬,继位的唐武宗下令将宰相李珏、杨嗣复处死,在李德裕的请求下,赦免了他们的性命。武宗改元“会昌”,李德裕被唐武宗拜为宰相,总揽朝纲。他针对唐朝后期的积弊,大刀阔斧,出台了三项重要举措──平定刘稹判乱,组织保边疆安定的战争,打击寺院膨胀。支持武宗进行最惊人的一件事就是灭佛。
武宗听从道士赵归真等的宣扬,认为佛道不能并存。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从会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佛教和尚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下令限制佛寺的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寺院蓄养奴婢,很多寺院被拆毁,强迫和尚尼姑还俗。会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规定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的寺院,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会昌五年(845),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寺院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50岁以下,很快连50岁以上的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会昌五年(845)秋七月,诏令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下州寺院全部拆毁。洛阳规定留白马寺和少林寺两寺,每寺留僧30人,龙门南不远唐玄奘出家的净土寺也不能幸免。长安留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人放归本籍务农。白居易此时居香山寺,成立九老会,不成想却保全了香山寺不被拆毁。
天下一共拆除寺院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田产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15万人,强制遣送外国佛教留学人员3000余人出境。
武宗灭佛,意在成仙。道士们骗武宗,曾开出开出了一个荒唐的炼制仙药单子:
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
武宗居然下令各地求购。
武宗由于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由于武宗病重也没有举行。
有道士说他的名字“瀍”从“水”,与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应该改名为“炎”,炎从“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于是改名李炎。
白居易当年在龙门香山办了个“香山九老社”,如果他不是曾当过“太子太傅”和“西京留守”(相当于洛阳市长),恐怕想在香山上办什么“社”就难了。如果不是有朝中掌权的宰相李德裕,谁敢对抗皇帝灭佛毁寺的诏令?
龙门东山宾馆(原叫香山宾馆也叫培训中心)解放前就有,“蒋委员长”五十大寿就在香山宾馆办的,文 革其间原解 放军总 参 谋长杨 成武上将就关在香山宾馆,他的女儿就自杀在山上,东山还有个香山旅行社多少年以前就在此经营,历史上就存在的东西。
蒋委员长也好,杨成武也好,历史上各个时期有权人都相中香山风景,于是,就久而久之,当时的建筑,就成了如今的“历史文物遗址”,而今天的建筑,未来也可能是“文物”。江西庐山、山东泰山上此类“楼堂馆所”多的海去了,不仅不拆,还要大肆高档“装修”,物尽其用,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洛阳人为什么只能想到“拆毁”二字?而不愿创新。难怪司马光叹曰:“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几千年来,洛阳就毁在这“拆毁”上了,啥也不会留下来,不值得深思吗?
表 2004-2007年游客及门票收入情况
年份 |
总人数 |
总收入 |
全票 |
半票 |
免票 |
外宾 |
签单 |
年票 |
2004 |
940413 |
53715354 |
444132 |
86040 |
92369 |
27256 |
292148 |
0 |
2005 |
1424759 |
58681397 |
422606 |
94013 |
533285 |
38124 |
337642 |
0 |
2006 |
1307827 |
73229980 |
479458 |
112695 |
132453 |
47464 |
504288 |
78931 |
2007 |
1678827 |
88842648 |
532307 |
172479 |
170939 |
63122 |
606251 |
133729 |
2007年收入达88842648元,很值得祝贺一下。当年北魏新城功曹孙秋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伊川县长或副县长)带领二百人开凿龙门第一个石窟,没想到为后世带来这么大的利益。伊川的父老乡亲望“利”兴叹啊。
=============
《新唐书,白居易传》: “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险利乘之,更相夺移,进退毁誉,若旦暮然。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李宗闵,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除太子宾客分司。逾年,即拜河南尹,复以宾客分司。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
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诏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尝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
宋,劉松年(1174-1224年)有「九老圖」卷拖尾題跋,鄭所南(1241-1318)錄:「會昌五年(845)三月二十四日。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皆多壽,余亦次焉。於東都履道坊敝居合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希有,因各賦七言詩一章以記之,或傳之好事者。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於圖右。仍以一絕贈之云:『雪作鬚眉雲作衣,遼東華表暮慶歸;一鶴尤稀有何幸,今逢兩令感當時。』」
此段文字按文意,疑為白居易所寫〈九老詩序〉。上文“其年夏又有二老”,指范陽真僧如滿,洛中遺老李元爽,共于白居易所居東都履道坊,合尚齒之會,各為歌詩以記其盛。
唐会昌五年乙丑白文公与前怀州司马胡杲、卫尉卿吉皎、前观武军长史郑据、慈州刺史刘真、御史卢贞、永州刺史张浑。凡七人。 秘书监狄兼謨、河南尹卢贞以年未七十,虽与会而不及列,故又称九老会,是会盖有两卢贞也。
修香山寺记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予亦惜之;佛弟子弟耻之,予亦耻之。顷予为庶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闲游,灵迹胜概,靡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迨
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
噫!予早与故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与(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予。予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兹寺。因请悲智僧清闲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楼一所,连楼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陨、覆漏、朽(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燥湿絩泐之危,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阙)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者。
清闲上人与予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感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应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士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
唐大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白居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