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文化中吸收营养
(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通讯员会上的讲话)
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民间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它的传播手段是群众自发的、用口头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
陕北民歌,是放羊汉子在山坡上编出来、唱出来的。所谓的“一天不唱喉咙痒,三天不唱心发慌”,唱民歌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西安的环城公园里,常常有群众围在一起吼秦腔,那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消闲方式。陕南人采茶时要唱歌、薅秧时要唱歌,拉船时要喊号子,打夯时要喊口令,它与劳动连结在一起。还有乡下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农民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文化就这样代代传承,活跃在嘴巴上,生命中。
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们表达着一定的民族情感与道德观念。花木兰的替父从军,沉香的劈山救母,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渴望,孟姜女的千里寻夫等等,都渗透着扬善惩恶、忠孝节义的主题。
社会时代在进步,群众生活在变化,所以,民间文化也有新的发展和补充。我们手机上流传的短信,是民间文化;酒席桌上讲的段子,是民间文化;电脑上网络上的聊天内容,也是民间文化。
前两年关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现代民谣: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吃一碗扯面喜气洋洋,
没放辣子就嘟嘟囔囔!
短短四句,将关中的地理特点,陕西人的娱乐爱好、饮食习惯都表现了出来。
民间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常说常新的,像庄稼苗子一样一茬一茬生长的。
大家都生活在基层,对民间文化的活泼风趣、丰富多彩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民间文化营养丰富
从事文字写作,民间文化中蕴藏着太多的营养。
中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最早都是民间故事和话本,在流传中越来越丰富生动,最后被文化人记录下来,加工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了系统的文字作品。
肖洛霍夫写出《静静的顿河》,得力于他对俄罗斯顿河地区浓郁的风情民俗的熟悉和掌握运用。沈从文写湘西的小说和散文被奉为经典,也是民间文化给他铺垫了厚实的基础。陈忠实写《白鹿原》,原上关于牛才子的故事传说给了他一定的灵感和启发。贾平凹的《秦腔》,描绘的是商州棣花镇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细节。
民间文化具有形象凝练的特色。比如说各人爱好不同,群众就有几种口语来阐述:
萝卜青菜,各取所爱。
赵匡胤吹得玉石喇叭,君子所好不同。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再比如说各人能力有限,也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
有多大的胃,吃多大的馍。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
命里只有八格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这些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比喻、象征的特点。如果用在文章中,增加不少可读性和形象感。
我看过陕南流传的一首表现相思的民歌歌词,是这样的:
想你,想你,想死你,
找个画匠画上你,
把你画在镜子上,
一口一口亲死你。
恨你,恨你,恨死你,
找个木匠刻上你,
把你刻在案板上,
一刀一刀剁死你。
恼你,恼你,恼死你,
找个瓦匠雕下你,
把你雕在尿盆上,
一天一天熏死你。
这12句歌词,把一个女子想念男朋友的复杂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民间文化的魅力。
民间文化需要整理
我当年在陕南安康地区工作的时候,曾参加过群艺馆组织的民间文学普查活动。我们深入到村寨农家,田间地头,听老农讲故事,唱民歌,说农事谚语。我陆续记了几大本笔记,后来汇编成册子。
这些笔记本,我一直带在身边,虽然先后搬了十几次家,但我都认真地把它们保管好。我的有些小说和散文,从民间笔记中吸收过营养。
那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还有一个经常举办的活动,叫“故事演讲”,我就是从编写故事脚本开始创作的。陈忠实和贾平凹,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陈忠实在灞桥区文化馆工作过,贾平凹参加过礼泉县烽火大队的村史写作,我们当年创作的新故事,曾刊登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艺术》杂志上。
民间文学很零散,所以需要一个整理的过程,就是在保留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去粗存精,进行必要的文字完善,成为可以载入书面的作品。
在座的党永庵老师,就曾做过民间歌谣的发掘,那首流传广泛,被编进《红旗歌谣》的新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就是党老师他们在安康日报做记者的时候,从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口号。
发现、记录、整理民间文化,是每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最后,我给大家念一段我收到的手机短信,题目是《一张纸》,内容如下:
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
婚姻一张纸,折腾一辈子;
做官一张纸,斗争一辈子;
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
双规一张纸,后悔一辈子;
荣誉一张纸,虚名一辈子;
看病一张纸,花钱一辈子;
淡化这张纸,明白一辈子;
忘了这张纸,快乐一辈子。
这则手机短信,就是最好的民间文学,它是这么精短,又是这么丰富,反映的内容值得人琢磨再琢磨。
二00九年一月五日